首页 > 巴彦淖尔新闻 > 正文

太荣村一组:留住美丽乡愁 发展乡村旅游

凉亭

凉亭。

在杭后双庙镇乌兰布和沙海旅游项目区东大约7公里处,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双庙镇太荣村一组。今年,该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这里打造了“河套民俗村”。

还原旧时貌 让乡村展现出记忆中的模样

沿着蜿蜒的通村小油路走进太荣村一组,村口茅草与椽木搭建的迎宾门上,“河套民俗村”几个大字醒目耀眼,两侧椽木上刻写着“捧一抹夕阳染田园,留一份记忆慰乡愁”的楹联。走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古朴雅致的小村庄,土房土墙、小桥流水、怀旧民居……这分明是多少人儿时居住的村落模样。

太荣村一组共有64栋民居,90%左右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土坯房。“这个地方原来都是沙漠,地势高,所以这些房子经历五六十年的风吹雨淋还依然安好。”太荣村一组组长潘竟玉介绍。

走在环村路上,不时可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墙体标语;走进一户人家的侧房,里面摆放红板箱、笸箩、石磨等老物件;在村中心的小广场上,一座造型别致的木质凉亭矗立在广场中央;旁边秋千随风轻轻荡漾,广场西侧,几个工人正在忙碌地搭建一座高高的瞭望塔……

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太荣村一组被双庙镇确定为重点打造的特色精品村。“在美化村庄的过程中,大家曾一度在‘立新’还是‘存旧’的问题上犯难。后来,通过村民的商议,决定对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维修。”随行的双庙镇组宣统委员李志平告诉记者,“从今年5月份动工,按照整个村庄是个‘博物馆’,家家户户是小型‘农博馆’的风格建设。经过几个月的打造,事实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对老房子进行‘修旧如旧’式的开发保护,不仅美化了村庄,还留住了大家的乡愁。”

发展新产业 让游客品尝到记忆中的味道

太荣村一组人均耕地3.3亩,一直以种大田为主。“我自己的地不多,这几年一直承包邻村的几十亩地,再种几亩果树,收入还不错。”村民袁世国说,“现在村庄打造好了,发展起旅游业产业,我的果子更不愁卖了,人们进了果园可以自行采摘,我就按批发价销售,一亩也能收入一万多元,这样一来,游客买得放心、高兴,我也不用运出去卖,这是双赢啊!”种了30多年果树的袁世国看到村庄的变化,对自己未来的好生活更有信心。

“将来我们食堂用的菜、肉都是自家产的。饭菜用铁锅土灶做,正宗的农家风味,就是要让游客吃得舒心、放心,真正体现我们河套地区的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村里人民公社大食堂的经营者潘竟玉筹划着如何经营好自己的食堂。

“我十几年前在陕坝学过漏粉条,现在镇里鼓励我们发展特色小产业,我想着把我这点手艺再捡起来,开一家粉坊,可以零售,也可以打入市场。”村民孙志明说。

太荣村一组是双庙镇借助乌兰布和沙海旅游项目区打造的一个旅游特色村,为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镇里鼓励村民发展特色小产业。“将来村里除了1个人民公社大食堂、2个农家院、1个粉坊,还将根据村民意愿开设1个豆腐坊、1个油坊、1个醋坊,我们每年把20万元作为扶贫资金,低息贷给这些发展特色小产业的农民,扶持他们把产业做好做大。”李志平介绍,“将来我们再在村子西侧打一眼机电井,培植100亩左右的小拱棚蔬菜采摘园,供游人采摘。”

[责任编辑:郭成]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