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阿拉善新闻 > 正文

大学生暑期寻访阿拉善仿古地毯

一个月前,五位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在暑期来到了巴彦浩特。一场关于阿拉善非遗之旅,让这五个女孩对阿拉善有了不一样的了解,同时对阿拉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更多的认知。

在寻访中了解阿拉善仿古地毯

记者初见到这几位姑娘是在定远营古城的民族商业街,她们正在与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盟级传承人徐红梅探讨了解关于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历史与现状。

“我们学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隶属于湖北省团委,当时在选择实践对象的时候我们考虑了很久,最终选择了来到阿拉善。还给自己的小分队起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腾格里小分队’。”队长孙欣吉乐告诉记者,五人一小组中,四个人来自内蒙古,除了对内蒙古最西部阿拉善充满向往外,更多的是想了解关于阿拉善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拉善的风土人情。

他们了解到,阿拉善地毯制作技艺产生于公元1736年以后,即乾隆年间,至今有270多年的历史。阿拉善仿古地毯以其精细独特的做工,淳朴秀美的图案而著称于世,在大漠戈壁独树一帜,历来被行家们尊为地毯技艺的鼻祖。阿拉善仿古地毯源于清乾隆年间,被称为中国地毯五大路系之一。阿拉善和硕特部从新疆迁徙时西域地毯艺人将地毯织作技艺带到了阿拉善。阿拉善特别旗建立后,多位清公主下嫁阿拉善亲王,陪嫁的工匠又将京式地毯织做工艺带入戈壁,于是京式与阿拉伯式地毯技艺融合形成了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独特风格。

在实践中认识地毯面临的困境

成员李玉鑫告诉记者,初到巴彦浩特困难重重,除了身体不适还有四处“碰壁”,但成员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表明初衷和来意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她们,并向其提供相关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的介绍。“大家来之前做了大量工作,已经知道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织造技艺已经面对失传的严峻形势。”孙欣吉乐在拜访徐老师了解到,地毯目前不仅存在着工艺繁重,无人愿学、传承人越来越少、劣质品多的现状,更面临着被侵权却无处申诉的窘境。

阿拉善仿古地毯属于纯手工织作行业,操作复杂,工序较多,见效慢,织作工人由于工作时间长,待遇低,无生活保障,愿意学习和继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懂得织艺的老毯匠找不到可心的传承人,很多经典的技艺濒临失传,过去曾经从事和研究这项工艺的专家和老艺人大都转了行当。多样化的现代文化生活,冲击着这一传统技艺的发展,这一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失,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面貌,面临灭绝。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阿拉善仿古地毯共有传承人17人,其中盟级传承人2 人,自治区传承人3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旗级11人。

在与传承人沟通中传播文化历史

刘赋国是阿拉善唯一的阿拉善仿古地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多方联系后,队员见到今年已经74岁高寿的刘老师,早在1958年,16岁的刘赋国老师便已经进入了当地的地毯厂拜师学艺,开始学习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制作。

此后的40年里,刘老师便扎根在了地毯厂,从最基础的工人到车间主任再到技术指导,用刘赋国老师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把青春和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地毯厂”。而这一切,除了是一份工作之外,更多的是刘赋国老师对手工地毯织造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想要传承的心愿。刘老师对队员们通过暑期实践的方式宣传家乡、保护非遗的行为表示了赞赏。

拍照、摄影、写日志......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在五位队员忙碌的安排中度过。“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完成一份作业,我们也要向同学和更多的人宣传阿拉善,唤起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和传承。”成员段文杰说。

◎链接:

阿拉善仿古地毯以土种羊的毛为原料,植物染色、8字绾扣,以其精细独特的作工、淳朴秀美的图案、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阿拉善仿古地毯工艺复杂,从设计到完成要经过构思设计、织作、平、剪、洗、造旧等工艺,属于纯手工织作行业,操作复杂,工序较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阿拉善仿古地毯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名闻遐迩。阿拉善仿古地毯中的代表作《山水牡丹》《海水朝阳》《满地金砖》《鹿鹤同春》《九龙抱柱》等,都是国内地毯中的精品。

全盟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44个,盟级81个。蒙古族长调、呼麦和马头琴等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覆盖阿拉善的代表性项目。全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7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58名,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27名,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14名。全盟已建立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1个。

[责任编辑:郭成]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