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方时评 > 正文

文明素养是假期学生出游的必带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中高考后,考生出境游日益趋热。“每年暑期,我们接待的出境游学生群体数量都呈增长态势,增长多在10%到20%左右。”(6月16日 中国新闻网) 

假期来临,学生游黄金月再一次逆袭登场。有两个圈子的人一定乐坏了,一是,假日学生圈。二是,旅行商业、旅行产业圈。为什么上述两个圈子会乐坏了呢?一方面,学生放假,都想践行“世界太大了,我想去看看”的梦想。暂时性告别了激烈的学习与竞争,学生们一定想好好放松一下。但凡家庭经济情况允许,家长们都会尽力倾囊相助,助力圆梦假期游。而另一方面,对于旅游圈、旅游产业的人士而言,他们绝不会放弃这一“到嘴的肉”。两者一拍即和,学生游这个项目大体达成。 

时光如梭,高考刚刚结束,仿佛就在昨天。还记得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时间·行囊。假期游的热潮下,广大青少年莘莘学子在旅行的行囊中,有所需的物品,而文明的行囊中,又有些什么呢?此事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文明素养是学生游的刚需行囊。而文明素养这个根目录下,还可以细细分解为,其一,绿色素养是学生游的必备行囊。绿色出行就是绿色素养的代名词,我们可以多采用徒步旅行,节约能源、资源的出行方式。比如,选择那些能源耗费低下的出行方式。当然,学生的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有效保障。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注意节约水资源,节约使用卫生纸,不破坏绿色植被,不随便摘花,勿乱踏草坪等等。 

其二,认同素养是学生游的思维行囊。我们很多青少年朋友在外出旅游时,看到与自己家乡、自己生活习惯不一致的文化差异,就妄下结论,不加思考地随意评头论足。这就缺少了一份尊重差异,少了一份理解文化差别,缺乏认同不同民族与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基本文明素养。有人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言外之意就告诉我们,只有千差万别的生活差异,才能实现文化习俗的多样性,才能营造百花齐放的差异之美。 

假期游或许有着行万里路、开拓视野的重要实践意义。不过,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如果只有渊博的知识,而缺乏人文素养,文明素养等,甚至根本不达标,那么这不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指出的“精致利己者”之翻版吗?殊途同归,文明出行三件宝:文明素养是学生游的刚需行囊;绿色素养是学生游的必备行囊;认同素养是学生游的思维行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文明素养也大抵如此,需要我们从自身和外部双向培植、培育。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为广大学生配上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的精神行囊!

[责任编辑:贾贾]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