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安盟新闻 > 正文

合作就是要共赢——前旗巴拉格歹乡良种场村合作社富民小记

 

只知道合作社是农牧民为了组团闯市场而自发建立起来的合作组织,但让记者没有料到的是,同样的合作模式,涉及的领域竟然如此之广、形式如此之多、效果如此之好。

养殖合作社吹响脱贫号

科右前旗巴拉格歹乡良种场村是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整洁村落的街巷旁和村民的院子里看不到一个人影,有些像“空城”。坐在车里穿过村庄,记者一肚子的疑问。人都去哪了呢?在听了良种场村党支部书记逄学文的介绍后记者解开了疑惑。原来村里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60多岁的老人都在忙,忙增收、忙致富,村里早已没了闲人。

在成立合作社之前,良种场村也与其它地方一样,在仅有的土地上已难以发掘更大的潜力。因为随着耕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一个村的土地仅靠几个种粮大户的耕种就足以解决问题,人手多、土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正是由于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之间的比例失调,逼迫农民另谋增收之路。要么进城打工、要么多种经营,能在家门口找到来钱的道路成为村民的一种奢望。

2008年,良种场村在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农民困惑徘徊之际,成立了兴村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初期,只有8名成员搞起了舍饲养殖,其他村民一是因为还是习惯散养牲畜,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舍饲养殖技术不成熟、成本高。2009年,有两户养殖户退出了合作社。但是逄学文依然坚信合作社能带领村民富起来。2014年,良种场村还是全盟的重点贫困村,前旗扶贫办在了解到合作社的情况后,积极联系相关单位帮助良种场村进行肉羊改良。在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后,选取50户贫困户利用“三到村三到户”资金购进了一批肉羊放在合作社进行集中养殖,以每户每年1200元的收入保底,在养殖合作社利润达到17%以后,进行二次分红。当年就有一部分村民脱了贫。逄学文告诉记者,2016年,全村将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彻底摘掉穷帽子。

 

种植合作社助农奔小康

2014年,良种场村把全村2756亩地全部进行土地流转到江玉种植合作社,水浇地每年每亩地保底有1400斤玉米的收入,超过1400斤后合作社与农户分成,农户拿6成,合作社拿4成。由于玉米的价格波动太大,2016年,良种场村改变打法,改种单产效益更高的蔬菜。并以村为单位成立了良种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着急用钱的,以水浇地每年每亩地600元收入为基础,山坡地以每年每亩267元的价格一次性给付农民。不着急用钱的农民将土地入股合作社,每亩地保底500元,在合作社有利润后进行二次分红。

“以前我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现在我不仅脱贫了,还能带着村民增收。”刘清涛笑着说。2015年以前,刘清涛家住的是5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一年仅有2万元的收入。家里有两个孩子,老大在上学,老二生病在家,为了给孩子看病,供孩子上学,刘清涛几乎倾家荡产。2015年,刘清涛把土地加入了合作社,在村里的帮助下,刘清涛做起了林间笨鸡养殖,还利用庭院栽植葡萄,农闲时侯还在附近的粮库打工。“现在我家住的是96平方米的砖瓦房,年收入超以前三倍还多,这多亏了村里的帮助。”刘清涛美滋滋地说。

今年,良种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荷马糖业和五粮液集团及周边的养殖场签了订单,种植甜菜、高粱和青贮。记者采访的时候,成员们正在地里忙的不亦乐乎。在甜菜纸筒育苗大棚边,李长河老两口正在把甜菜苗装车并运往田里。李长河告诉记者,他在养殖合作社打工一年能挣5万元,正值春耕的时候种植合作社需要人手,养殖合作社又不忙,他就到种植合作社帮着把育好的甜菜苗起苗,一天还能挣120多元。李长河的老伴儿高翠红是邻村人,因为家里活儿放不下,不能外出打工,平时没什么收入。高翠红说,自从知道良种场村成立了合作社,干活缺人手她就跑来打零工,离家近还能挣钱。“没入社之前是干半年闲半年,入社后是一年到头闲不着。咱忙也忙得高兴,收入翻两番,还有外快挣。”说起合作社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李长河跟老伴儿笑得合不拢嘴。

 

农机合作社为农增收忙

2016年,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层次不断提升,内部管理也日趋规范,农民入社热情高涨。良种场村又成立了良种场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年,在群众自筹100万元、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帮扶100万元、前旗政府补贴50万元资金的支持下,购进了7套大型农机具用于生产。合作社拥有进口大型220马力拖拉机、喷药机、捡拾机、插秧机等大型农机具,对全村土地实施了集中耕种、集中收割。“以前都是雇外边的人来给我们耕种收割,一年费用要70万元。今年我们农机合作社把活接过来,刨除成本能省下35万元。”逄学文说。

逄学文告诉记者,在农机合作社成立以前,2000多亩地需要60多人干上一个月才能种完。现在一台播种机2000多亩地一天半就完活儿了。农机合作社不仅解决了从前农民年年更换农机造成农机浪费的现象,还解放了劳动力。“大型农机具一上阵,那剩余劳动力怎么办?”记者问出了心里的顾虑。逄学文说,2015年良种场村有30人在合作社打工,剩下的劳动力全部输出。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的人在附近的模板厂和粮库打工,每年户均打工收入1万元。

62岁的齐振山在模板厂从事挑板工作。刘振山说,他岁数大了地种不动了,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就等着分红。自己出来干点轻快活儿,给家里增加点收入。挑板这活不累,一天不紧不慢地干就能挣上100多元钱。要是早点来晚点走,一天最多能挣160多元。“这活儿是计件的,干的多挣的多,有时候一上午就能挣100块钱,下午我就休息不来了。”刘振山笑着说。刘振山告诉记者,以前一家四口人守着那几十亩玉米地,年景好的时候就能挣2万元。自从加入了合作社,不仅土地的收入高了,家里人还能外出打工挣钱了。现在家里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现在咱们村里人都是合作社成员,渐渐都富起来了。自己闯市场咋地也不行,就得团结。”刘振山感慨地说。

良种场村的合作社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搭起了一座桥,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仅几年的时间,良种场村的合作社就成为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靠山”。

合作是形式,通过合作探索出一条与农民共同发家致富的路子才是目的。这种合作的力量,就像一缕拂过田野的春风,使广袤的黑土地,充满盎然生机,使农村和农民,阔步走上了充满阳光的发展与致富路。 

[责任编辑:May]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