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亚洲最大自流灌区:400万亩盐碱地变“金土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盐碱地变‘金土地’,产量高了、收入增了,你说农民是个啥心情?就两个字——高兴!”5月下旬正是中国北方农田灌溉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民范军家140亩耕地曾是盐碱地,现如今已成为一片高产的“金土地”。 

巴彦淖尔蒙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地处中国北部边疆,黄河自东向西横贯该地,形成黄河中游的大型灌区——河套灌区。灌区引黄控制面积1743万亩,年引黄水量约52亿立方米,占黄河过境水量的七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自流灌区。 

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以下简称“农开办”)办公室主任邢国良告诉记者:“改造前,当地1058万亩耕地有65%是中低产的盐碱地。由于土地立地条件限制,农民只能种植葵花,有的农户每年不过几千元人民币的收入。” 

2008年年初,中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复“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提议,项目将至2017年全部改造完成,每年改造50万亩,总投资估算为48.5亿元人民币。 

内蒙古农开办副主任林虓峥介绍道,当地农开办结合河套地区土地实际,创造性提出“大破大立”的土地整治新模式。把村与村、乡与乡的耕地全部“打破”,放在一个“盘子”里统一开渠、统一修路、统一植树造林、统一平整土地,最后统一再分配。 

记者了解到,8年间,当地共投入32亿余元人民币,通过渠沟路林田综合配套,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已将400万亩盐碱地改造成“高标准粮田”,实现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效增收。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常丰村村民郭玉文有30亩地,过去都分布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大大小小共有40多块,耕地机械无出路,灌排不配套……他告诉记者:“五原县耕地高低不平、土堆多,地块杂乱、不规则,过去总是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现在好了,渠通、沟通、路通、地平,浇灌时间缩短了2/3,每亩地还可节水60立方米。”郭玉文高兴地说道。 

家有100余亩地的农民韩伟告诉记者:“如今的土地条件已经让我们从种植结构单一型向市场订单农业转变了,除了葵花,还种植小麦、玉米及瓜果和蔬菜等高效作物,我的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 

数据统计,2015年巴彦淖尔市粮食产量达69亿斤,比改造前增加30亿斤,受益农民达80万人。 

“500万亩盐碱地改造完成后,当地耕地面积将增加50万亩,粮食增收4亿斤。”邢国良表示,“该项目完成后还有近160亩盐碱地,我们会继续争取国家项目,将亚洲最大自流灌区的盐碱化耕地全部改造成为高产量的‘金土地’。”

[责任编辑:萨其]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