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头新闻 > 正文

昆都仑区社会组织迎来发展春天

从免费为社区老人安装防跌倒扶手、发放“孝心手环”,到远赴西藏、尼泊尔等灾区参加国际救援,获得“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地区”等荣誉,昆都仑区的社会组织以蓬勃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壮大,这样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自昆都仑区社会治理实践的大胆创新。

瓶颈 事无巨细当“家长” 鞭长莫及效果差

过去,昆都仑区的基层社会管理还停留在“大事小事一起抓”、“边管理边服务”的状态。街道、社区一边从事日常行政管理,一边向基层民众提供服务,像“家长”一样事无巨细。

工作负担重,导致服务形式单调,服务内容和模式单一,缺少专业化服务,容易脱离百姓需求,致使基层社区服务呈现“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实效”的状态。“工作非常辛苦,大事小情都得亲力亲为,效果却不好,有点‘费力不讨好’的感觉,可以依靠的力量太少了。”友谊19#第四社区居委会主任吴秀凤苦笑着说。

因为在过去,社会组织申办不仅要求拥有办公场地和一定经济基础,还要挂靠业务主管单位,得到登记管理机关的批准才能设立。“过程长,手续也繁杂,大部分人都望而却步。”益行社会组织中心的负责人说。事实上,“家长式”的做法使政府职能发挥“鞭长莫及”,“大包大揽”不仅让政府疲乏,力不从心,还导致“事事亲为”却“事事不精”。

突破 转变角色做“园丁” 培养力量搞服务

“我们要改变过去基层社区大包大揽的社会管理方式,从‘管得多、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逐渐退出来,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形成党政社群互联、互补、互动的社区治理体系。”昆都仑区民政局副局长袁利华说。

社会组织在哪里?需要政府来培育。昆都仑区大胆实践了“家长”到“园丁”的身份转变。为催生社会组织“生根发芽”,昆都仑区在自治区率先实行注册与备案“两级登记”机制。首先是区级直接登记,降低登记门槛,放宽办公场所、会员人数、资金等条件,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其次是街道级备案登记,对尚不具备登记条件,但活跃在社区里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实行零门槛登记。把大量的社会人、自然人转化为有组织的社区人,使这些草根组织与街道、社区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引导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为让“生根发芽”的社会组织尽快成长,昆都仑区建立了区—街—居“三级联动”分层培育机制。在区级层面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园;在街道层面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即建立12个街道级社会组织孵化园;在社区层面成立66个社区社会组织促进会,同时在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中小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助力社会组织“开花结果”。

实现 丰富内容为百姓 引领服务“新常态”

现在,昆都仑区社会组织有上千家,尤其是在实行社会组织管理新政后,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到1688家,其中新发展的社会组织就有1295家,每万人平均拥有社会组织22.2个,比2013年整整增长十倍,达到了我国发达地区水平,并且打造出“包头蓝天救援队”、“包头市心愿公益协会”、“包头市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等一系列优秀社会组织品牌。

不仅如此,社会组织服务覆盖种类丰富,涉及到矛盾化解类、社区家庭服务类、精神慰藉类、老专家服务类、社区文体类等多项内容,基层社区的百姓们不用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孝心手环”、“旧衣物捐赠再处理”、“青亲港——包头未成年人安全求助站”、“防跌倒扶手”等几大活动,还有就业培训、法律援助、残疾人服务等系列便民服务,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便捷了百姓生活,实现了百姓需求与提供服务的“有求必应”。

“现在,有人为我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我是‘独居不独,孤寡不孤’。”乌兰社区孤寡老人卢奶奶笑着说,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模式已然变成了昆都仑区百姓生活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张雨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