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新闻 > 正文

电影《百鸟朝凤》折射中国艺术“工匠精神”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日前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里的这句话,将几百年来中国民间艺术家的信念凝聚起来,展现在银幕上。

这部由已故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电影曾获得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展现了在社会变革、传统艺术难以为继的困境里,新老两代“唢呐匠”的坚守和无奈。

上世纪80年代的无双镇,中国民间传统乐器唢呐处于辉煌时期,人们婚丧嫁娶,唢呐不可或缺,少年游天明拜师到唢呐艺人焦三爷门下,最终衣钵传承,接过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唢呐班。

而当西洋乐器流入后,唢呐也成为了大浪淘沙中的遗弃物,从前坐在太师椅上吹奏的唢呐匠受到冷遇和轻视,在生活的压力之下纷纷离开。

影片的最后,焦三爷去世,一门技艺接近失传,只剩下游天明一人悲凉地独奏。

在吴天明的镜头下,《百鸟朝凤》延续了此前电影《变脸》的风格,有着对传统社会“工匠”冷静而敏锐的捕捉,虽没有炫目的特效和震撼的音响,却引发着业界和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唢呐艺人坚守的都是自己的那份执着,这是一种不易和珍贵。”杭州女白领管淳说。

影评界认为,这部电影将当下社会高速发展和资本异化下,传统文化艺术的“断裂”“破碎”和艺术匠们的坚守描摹得淋漓尽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唢呐匠、钟表匠、木匠等在内的诸多匠人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很难说清这是时代进步的幸还是不幸。”影评人陈芳表示。

手艺行将没落,唢呐匠们坚守着最后的微光。在清华大学生杨洁看来,工匠精神不应当是悲情的,时代没有错,艺术也没有错,传统文化应当寻找到合适的手段才可以加以传承。

“例如,同属陕西的华阴老腔几年前行将消亡,如今在‘非遗’保护之下重新为人瞩目,并寻找到了与流行音乐结合的途径,值得参考。”杨洁说。

其实,电影讲述的不仅仅是唢呐的故事,“唢呐匠”游天明也是吴天明这位“导演匠”的真实写照。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为中国影坛推出了张艺谋、陈凯歌等一批蜚声国内外的电影人,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教父”。这部电影2012年拍摄,2014年完成剪辑制作,却因为没有发行公司愿意接手、资金不足而被搁置,一个月后,吴天明因心梗离世,享年75岁。

“请关注《百鸟朝凤》,看看是否可以发行。”——这是吴天明去世前手机里未发出的短信。两年后,在陈凯歌、徐克、贾樟柯等多位导演支持下,《百鸟朝凤》走进了电影院。

“焦三爷坚守文化传承的戏码,也是吴天明导演上世纪的困惑。吴天明导演始终努力呼吁文化回归,这部电影的表意就是如此。”导演黄建新评价道。

影评界认为,《百鸟朝凤》从表层看是关于唢呐的故事,从深层看则是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百鸟朝凤》与《人生》《老井》《变脸》等一脉相承,所坚守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现实主义的电影发展道路。

一方面是在豆瓣收获了8.4分的好成绩,位列同期上映电影之首,另一方面,《百鸟朝凤》的票房表现却并不尽人意。

在同期上映的《美国队长3》狂揽7.8亿元票房的同时,《百鸟朝凤》只收获了349万元,11日的排片比仅为1.88%。对此,电影主创方表示口碑好就足矣,影片传递出的“工匠精神”才是更重要的。

“现实就像电影中唢呐班子面对新兴西洋乐队一样,即使再奋力地吹奏,围观的人群却还是站在西洋乐那一边。电影也如一门匠活,需要更多对传统的传承。”影评人王恩泽说。

“这部电影更重要的是说,做人要有自我,要有自我的追求,要有自己的梦想。”《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表示。(记者 尚昊)

[责任编辑:张雨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