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疆文化 > 正文

托县河口村:非遗文化“火”出美丽乡村“兴”画卷

闻名遐迩、独具特色的双墙秧歌;千锤打鼓、一锤定音的河口龙灯鼓;历经百年不倒的河口铸铁蟠龙旗杆;祈愿风调雨顺、安康吉祥的河口老龙……在呼和浩特市托县,有一个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河口村,这里背靠阴山、面向黄河,气候温和、土肥水美,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

清代以来,繁荣的商业吸引了数万人前来定居,河口不仅是进行交易买卖的商业通道,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各民族交流活动的桥梁纽带,造就了这里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孕育出一代代河口人坚韧不拔、团结拼搏的优秀品格。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构建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家庭,也为带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河口村是自治区非遗项目最集中、非遗资源最丰富的古村落之一,2023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村里有双墙秧歌、河口老刘炖鱼、河口豆腐、河口龙灯鼓、河口杀猪菜、河口花馍、托县酸焖饭制作、河口毡匠、河口刺绣、河口铁匠等非遗项目,这些项目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河口花馍是呼和浩特市市级非遗项目,作为托县及周边人群走亲访友、家庭聚会必备的礼物,河口花馍色彩鲜亮、造型丰富,宛如一件件“舌尖上的艺术品”。市级非遗传承人、河口村俏手娘手工合作社非遗传习所负责人杨晓娟是制作河口花馍的杰出代表。“自从传承了这门手艺,逢年过节大家都会来我这里定制花馍,一些呼包鄂地区的顾客也会经常打来订购电话。花馍是农村面食文化智慧的结晶,如今越来越受欢迎,我也更有信心把花馍馍这项非遗文化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通过花馍了解河口村,走进河口村,造福河口村。”

据了解,俏手娘手工合作社非遗传习所为村里 20 多名妇女提供了学习体验机会,不仅提升了她们的就业技能,而且通过非遗特色手工作品,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年经济收入可达30余万元。除了河口花馍,河口老刘炖鱼同样是呼和浩特市市级非遗项目。得益于黄河水优良的水质,黄河大鲤鱼肉质肥厚、细嫩多汁,河口老刘炖鱼味道鲜美的秘诀也来源于此。为了让河口炖鱼更好地发展,河口老刘炖鱼传承人刘飞自筹资金50万元新建了老刘炖鱼非遗传习所,不仅提升了传习体验感和满意度,而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美食炖鱼,年接待游客 2 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50余万元。

龙灯鼓是河口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非遗文化项目,是为龙舞伴奏的打击乐,由鼓、铙、钹 3 种乐器组成,当地俗称“隆咚鼓”。河口曾是由移民聚居逐步发展起来的,河口的龙灯鼓也同河口的居民结构一样,荟萃融合了晋、陕、冀、青、宁、内蒙古等地的民间艺术而逐渐成型,是山西威风锣鼓、陕西花鼓等多元文化元素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一种民间艺术。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使这门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该村的大人小孩基本上都会打龙灯鼓。目前,该村成立了专门的龙腾鼓队,每当重大节庆和一些重要活动,都能看到这支队伍的精彩表演,人们用龙灯鼓来歌颂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龙灯鼓更成为了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成为了对故土乡愁的一种承载。龙腾锣鼓队也因对河口龙灯鼓的传承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数次受到呼和浩特市和托县的表彰。“

近年来,托县依托非遗项目资源,通过让非遗文化‘火’起来,进而带动美丽乡村‘兴’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进一步提升了托克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利用河口村作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这一品牌,做大做强该村及周边地区的文旅产业,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口旅游度假区,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托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赵永光说。(记者 苗青 通讯员 王建宏 庞佳琪)

[责任编辑:孙丽荣]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