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疆文化 > 正文

传承凌空绝技 弘扬北疆文化——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脑阁

美丽富饶的土默川,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象征着吉祥、喜庆、平安的脑阁表演便是土默特左旗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之一。2008年,脑阁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每逢春节等重大节庆之时,民间艺人便装起脑阁,穿上戏服,走上大街小巷,通过表演舞出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历史悠久 技艺精湛

脑阁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隋唐时期。早期的抬阁、节节高、背棍等表演形式,在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传至大江南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广东的“飘色”、水上表演的“水色”、马上表演的“马色”等,形式多种多样。土默特左旗脑阁是在抬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相传是清朝时土默特首领为迎接康熙皇帝举行盛大庆典而从山西引进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今年72岁的脑阁自治区级传承人胡连刚向记者介绍:“脑阁的脑是山西、陕西、内蒙古毕克齐的方言,是把东西举起扛在肩上的意思。脑阁下面的人叫色脚,担当色脚的表演者,腰部挺直,扭动时把劲全部用在膝盖以下的小腿上,扭时膝盖稍微弯曲,以小腿的扭动带动上边脑的孩子,从技巧和体力上要求都很高。上面被脑的孩子叫色芯,色芯大多挑选3至8岁、长相俊俏、聪明伶俐的儿童,他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妆扮成各种戏剧人物,再以花草彩绸装饰,如仙子下凡。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凡是参加脑阁表演的孩子,都会更加平安、健康,所以很多家长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脑阁表演。”

不同类型的脑阁架,其表演方式也各不相同。脑阁架主要分为单人架、双人装饰架、双人禾叉架、双人肩平架、双人偏架、三人高低架、三人担篮架和单人转架8种,各种架子表演方式各不相同,十分巧妙。其中,难度最大的是三人架,铁架子50多斤,3个色芯近150斤,扛起近200斤的重量,保持平衡是个技术活,而且还要在锣鼓的伴奏下扭、颤、摆、走,再带动上面的儿童自然地跟着左右扭动。

“这是一种巧劲儿,表演时,色脚表演者不仅要踩着鼓点走出漂亮的步伐,还要会做扭腰、转身等花哨动作,让上面的小孩子翩翩起舞,二者形成一个整体,才有舞蹈的美感。”胡连刚说。

底蕴深厚 勇于创新

土默特左旗脑阁有着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糅合了戏剧、杂技、舞蹈、音乐、力学、造型、装饰等艺术、工艺门类的元素,逐渐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本土艺术形式,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结合体。

脑阁的表演内容选材广泛、丰富多彩,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八仙过海》等,还有表现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人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大汉与夫人》《阿勒坦汗与三娘子》等。

进入新时代,脑阁艺术也在积极创新,在选材上还融入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和新元素,有的是表现神舟六号飞船的,有的是表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的,体现出民间艺术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创新性,增强了艺术的生机与活力。另外,土默特左旗的脑阁还有表演民族和本土题材的故事,其中还有满、回、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服饰的展示,通过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的题材,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化风成俗。

近年来,脑阁艺术不但得到很好的传承,更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北疆文化的一张名片,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脑阁传承人的努力和坚守。1992年,毕克齐民间脑阁队赴深圳锦绣中华景区参加中国民俗文化村展演,荣获“弘扬民族文化”优秀奖。2006年,他们又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暨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凭借作品《吉祥草原》获得我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每年在昭君文化节、国际草原文化节以及元宵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上,都能看到精彩的土默特左旗脑阁表演,它不仅传承着优秀的民间民族文化,而且也彰显出新的时代魅力。

传承发展 绽放光彩

非遗不仅保留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与中华文化基因,而且更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腊铺村作为著名的脑阁村,许多村民都是被父亲或爷爷脑在头上度过了童年。世世代代的腊铺村人,用满腔的热情承接起了他们这一代的传承之路。

“非遗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胡连刚感慨地说,他的脑阁技法来源于父亲和爷爷,如今,他又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胡新龙,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坚持以精湛的技艺以及文化自觉、文化担当,继承和发扬国家级非遗项目脑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让脑阁继续传承下去,2023年,在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腊铺村,成立了脑阁非遗传习所。传习所内展示了与脑阁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服装、道具,还有1∶1的人物雕像、微缩泥塑,展现了流传至今300多年的脑阁文化历史脉络,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为进一步让群众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相关部门还举办公益培训、主题进校园活动以及打造非遗主题剧目等,以非遗方式讲好北疆文化,增强北疆文化影响力,让脑阁艺术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记者 刘艳霞)

[责任编辑:孙丽荣]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