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疆文化 > 正文

看传统技艺 听融合故事|托克托吹歌:流动气韵演绎人间百态

托克托吹歌泥塑。

吹歌乐器唢呐。

吹歌表演。

“扎根乡野沃土,流传黄河两岸,吹拉弹唱应有尽有,喜怒哀乐淋漓尽致。”短短一句话,道出流传数百年吹歌的独特魅力。

在内蒙古,托克托吹歌最负盛名,它已成为黄河文化与北疆文化相结合的代表作。

穿越时空  余音悠长

清乾隆年间,托克托县河口镇是绥远地区的交通要道水旱码头,这里人来人往,经济繁荣,吸引众多走西口先民定居,带来的吹歌这种民间艺术,也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一种方式。

《托克托民俗》一书记载:“托县地区自有多数聚居村落以来,鼓吹乐便开始流传。而据艺人口传,托县拥有本地区的鼓吹乐班子是在清朝咸丰年间,金旺弟兄从山西大同市迁来县境补还岱村定居后形成的。”

吹歌历史上名为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

这种演奏,乐器以唢呐为主。不同造型的唢呐,通过艺人运用“花舌音”“气控音”“气拱音”“滑音”“打音”“泛音”“苦音”等演奏技巧,以手指灵活多变的加花手法,借字转调,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地表演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模拟老少幼的声腔吐字道白,令人叫绝。

“好花还得绿叶扶衬”。除唢呐外,托克托吹歌乐器还包括管、笛、箫、笙、板胡等伴奏乐器,以及锣、鼓、钗等打击乐器,正是得力于这些伴奏乐器的“烘云托月”,使得唢呐的演奏效果得以高度发挥。

“一个鼓乐班,少到5人、7人,多至十几人,一人一件乐器,随叫随到,或席地而坐,或成伙而立。表演者与观众同台共场,观众可以随便提出自己喜欢的演奏曲目,表演者则尽己所能满足观众。这种情感共鸣的表演、欣赏方式,是吹歌特有的,也是吹歌赢得群众普遍喜欢的重要因素。”托克托县人民文化体育馆负责非遗工作的张瑞霞介绍。

长此以往,托克托地区民间形成了在娶亲、庆贺、建屋上梁、店铺开张等时刻,请鼓吹班吹奏的传统习俗。

清同治年间,鼓吹乐世家的刘扣小跟随父亲从山西河曲迁来托克托县徐家窑。自此,金、刘两家成为托克托地区的鼓匠世家,桃李满门。

如今,刘家徒弟李玉红青出于蓝,已成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托克托吹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告诉记者:“我的师傅是徐家窑的刘聚财,第二代传承人。”

作为第三代传承人,李玉红与托克托吹歌缘分颇深。

留住乡愁  传承发扬

李玉红是山西平遥人,16岁从山西来到内蒙古,定居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并开启拜师学艺之路,通过刻苦学习,她斩获一个个大奖。

2016年,李玉红表演的托克托吹歌《走西口》,获得第四届中国·呼和浩特晋蒙陕冀宁五省区二人台、民歌大赛唢呐独奏一等奖;同年,李玉红带着托克托吹歌表演团队,参加全国第十三届民间艺术表演吹歌山花奖展演大赛,所演奏的托克托吹歌《走西口》以浓郁的地方色彩、传统的民族风味及其精湛的表演技惊四座,成功入围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2021年,她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托克托吹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李玉红的记忆中,从7岁开始,即使是严寒冬日,早上5点她就在室外练习吹唢呐,练完后,手都冻僵了,就泡在冷水里缓解。

她的个人成长经历,也是托克托吹歌从街头巷尾走向广阔舞台的见证。

2009年,托克托吹歌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成为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晋陕蒙吹歌大赛都会在托克托县举办,每逢黄河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都有托克托吹歌展演……

托克托县文化馆馆长薛军平介绍,托克托吹歌经过托克托县老艺人的传承,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目前,托克托吹歌的表演队伍已达20余支,曲目上百个,包含二人台、爬山调、红色文化、草原音乐等多种体裁,这些曲目风格各异,或热烈火爆,或质朴粗犷,或温柔细腻,其中,二人台《走西口》《卖菜》《挂红灯》等曲目,被广大群众所熟悉和喜爱。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喜爱这一民间艺术。”李玉红把对托克托吹歌的热爱,通过传授技艺的方式带给学生。

20世纪90年代开始,李玉红就开办了民族器乐培训班。直到现在,她仍然一直忙着给学生们上课。

“循环换气法是成为一名吹歌手的必备技能,是指在乐曲演奏不停的状态下,进行的一种换气过程,是一种高难度的技巧。现在我就教你循环换气的方法。吹的时候嘴里不要吹足,留下一小口气,抓住这个机会,鼻子里赶紧吸气,让嘴里的气足了,再继续吹。”

她拿起一根长约1米的软管,一头放在嘴里,一头放在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里,在她吹气的时候,水、玻璃、气体在碰撞之中会发出规律的声响。

“我是包头市达茂旗人,来这学习托克托吹歌1年多。”19岁的波波不善言谈,但眼睛里满是对吹歌的喜爱。他每天早上6点就起来,在练功房开始练功。

至今,李玉红已经累计教授来自内蒙古各地的学员60多人。

随着年龄的增加,现年48岁的李玉红外出表演的时间少了,教学之余,她把更多精力放到摸索托克托吹歌的鉴古融今、精进打磨上。

焕发光彩  融合创新

托克托吹歌从吹奏的音乐氛围和演奏技巧上分为文吹和武吹。文吹,以吹咔技巧为主,模拟人发声,是展示艺人技艺的主要表现形式。武吹重在烘托氛围,也是显示吹歌手功底的手段。

李玉红向记者展示了吹咔,嘴里发出奇妙的音响,有戏曲唱腔、各种飞禽走兽叫声等。

“这是我舌下含了一个很小的金属片,震动金属片发出的各种音色。”李玉红告诉记者。

如何让托克托吹歌传统技艺焕发新的光彩?

把托克托吹歌由以前单一的吹歌形式,改为融吹歌、打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李玉红认为,创新后的托克托吹歌曲调愈加浓烈厚重,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的元宵佳节,托克托县在云中郡文化主题公园举办了一场吹歌饕餮盛宴。艺人们情绪昂奋,竟献绝艺;围观者呐喊助威,掌声雷动。

顺应时代发展,托克托吹歌已经成为部分年轻人追求的新时尚。来自学校、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的一些擅长音乐舞蹈的青年人开启了托克托吹歌与轻音乐演唱的融合发展之路,他们活跃在各种宴席、庆典上,成为乌兰牧骑式的文艺演出队。

托克托吹歌越来越被大家尊重与重视。“这有利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李玉红深刻感受到这种变化。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托克托吹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仅沉淀着跨越古今、跨越地域的古老技艺,也传递着独具融合之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源自不同时代的一个个音符、一段段乐章,不仅奏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记忆,还见证着非遗文化的精髓和真谛。(本文配图由托克托县文化馆提供)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及庆玲 张劲

[责任编辑:孙丽荣]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