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一座遗落800年的边境古驿,就在包头!

这里曾是北元和满清的牧场。岁月涤荡,芳草枯荣,掩盖了千百年前的繁华景象。

乾隆年间,有燕姓贫苦农民走西口来到包头黄河岸边麻池一带,看到这里泉甘土肥,于是留下来种地谋生,因他姓燕,周边走西口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燕家梁。在年复一年农的耕作里,这儿渐渐形成了村庄。

燕家梁村的耕地里,遍布着碎瓷片,农民们司空见惯,孩子们也常捡拾来玩。1962年,正在田间耕作的农民燕孝荣偶然间掘出一个裹满泥巴的大瓷罐,大罐颇为完整,上面的牡丹花纹也很喜庆,于是他带回家将其摆在躺柜上。这一摆就是17年。随后,考古工作者刘幻真来到燕家梁考察,偶然识得这个躺柜上的大罐,竟是一件稀世珍宝。

2006年,一支由内蒙古和包头市两级文物部门组成的考古队伍开进燕家梁地区,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个金元时期的文化遗址。这个被埋藏地下近八百年的文明得以重见天日。如今,让我们在包头博物馆,邂逅曾经黄河之滨的繁华驿站——金瓶镇。

水陆枢纽

元代时,蒙古铁骑通过四次西征,踏平欧亚大陆,将中国通过中西亚与欧洲连接起来,当时交通东西重要的通道就是草原丝绸之路。

包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日渐成熟,当时在北方草原设立了多处行政机构,并且正式建立了驿站制度,东西方向驿站珠链、交通纵横。丝绸之路既是军令政令上传下达的重要通道,又是对外贸易往来的主要线路。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商队络绎不绝。金瓶镇(燕家梁元代遗址)便是元代时诸多驿站当中重要的一个。

“金瓶镇地处阴山山脉、昆都仑沟的正南。昆都仑沟,古称石门水,从战国秦汉开始就是沟通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遗址以南不足2公里便是黄河湿地,是当时重要的水路、陆路交通枢纽。秦直道的终点就在这里。汉代时,昭君从这里出塞和亲,元代时也是交通往来的重要驿站。”工作人员表示。

通过考古工作者的挖掘,在这里发现了交错的道路,以及房址、窖藏、窑址、地炉、灶等。出土了大量瓷片,数万余枚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铜钱等各类文物。

拂去历史的沙尘,这一砖一瓦、一器一物,都在讲述北方草原上曾经的繁华。

商旅生活

这是一处承担着黄河水运和北上陆运的水路驿站,这里道路平阔、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遗址上金瓶镇道路交错,很多馆肆、店铺类建筑成排分布于道路两侧,在发掘区中部南北大道的两侧,是密集的馆舍。遗址中发现了保存较好的酒肆客邸区,结合出土墨书题记中出现的“金瓶馆”“仁和店”“王家店”“金瓶正肆”等内容分析,这一带当年应该是酒馆、旅店等店铺集中的地方。

遗址的馆舍基址设计有“锅连炕”的结构,齐整密集的烟道可以同时满足居住者采暖和防潮的需求,可以想象,过往商旅带着一路的奔波在这里休整,温暖舒适的“锅连炕”能快速消除旅途的疲惫。

那么商旅途中,人们如何解决吃的问题?遗址出土的石烙灶高度还原了当时商旅野炊的情景,也让我们找到了现今仍流行于山陕地区的特色小吃“石头饼”的石烹遗风。

工作人员介绍,石烙灶是北方草原商旅中的一种野炊方式,商人们在旅途中做饭时,先挖一个灶坑,然后把干柴铺垫于灶坑底部,在柴上铺满石块儿,引火将石块烧至滚烫后,再放置面饼或肉菜类食物,食物上覆盖柴草、沙土,直至焖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就地取材,特别适合旅途中野外用餐。至今在我国北方及中东、中非等地区仍有使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美食。

富足小镇

燕家梁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窖藏瓷器,这些瓷器分属于五大窑系:江西省景德镇窑系、河北省的磁州窑和定窑、河南省的钧窑、浙江省龙泉窑系,瓷器做工精美,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中国名窑。除了用于日常生活,遗址还出土了一些“迷你”小动物陶俑。

包头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小动物陶俑是专门为孩童制造的玩具。“类似陶俑常见的多为陪葬品,但燕家梁遗址出土的这些陶俑,却是孩子的玩具。这不仅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童趣,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能有大量时间专门给孩子制作玩具陶俑,也体现出当时人们生活富足,经济繁华。”

不仅如此,这里还出土了许多瓷器中的经典之作,如大量的钧窑系碗、盘、碟、香炉等日用品。因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铜会发生窑变,钧窑瓷器被形容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其珍贵程度,从民间“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说法便可知。而这样珍贵的器物,在金瓶镇大量存在。此外还有瓷胎细腻、釉色润泽、工艺精巧的定窑系瓷器等当时的经典之作。从订制的玩具陶俑,到精美的碗碟、香熏、酒器等生活用品,金瓶镇当时富足而精致的生活由此可见。

但燕家梁遗址中并未发现烧造这些瓷器的窑址,这说明这些瓷器大部分应是通过水路或陆路运输而来。这反映出当时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从瓷片上的八思巴文、畏兀儿体蒙古文等多种文字中可以得知,当时金瓶镇不仅馆肆、商铺林立,还有“栢山寺”等宗教文化场所,文化生活丰富。

前世猜想

燕家梁遗址最惊艳世人的,要数当年燕孝荣挖出的那只元青花大罐,也就是如今包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只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饰有寓意吉祥的花卉纹路,精美大气,色泽蓝中帯微紫,零星铁斑凹凸均有,底平足,火石红为一线红,麻仓土特征。罐口内壁有叉形标记,这在国内其他几件同规格的馆藏元青花瓷器中不曾有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多位国内外专家专程探询此罐,并给出极高评价。

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追寻这件元青花大罐的前世:它可能是从景德镇订制的瓷器,烧制数量极少,因而异常珍贵。后来遭遇战乱,人们无法带走硕大沉重的瓷器,又不忍舍弃,于是将其深埋于藏窖,期待有一天能回到此处,再次拥有……

有学者认为,燕家梁的衰落是在元末,当时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乱,朱元璋数次北伐,北元无力挽回败局。元末明初的蒙古高原上烽烟四起,燕家梁的居民匆匆逃离战乱之地。从燕家梁遗址出土的大量窖藏钱币、瓷器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匆忙中将财产草草埋藏,期望有朝一日能重回这里。据此估计,燕家梁或毁于兵祸。

时过境迁,曾经的古驿已经被现代化的城市和道路所取代。沿着南绕城公路一路向东,路南的遗址石刻和草丛中散落的瓷片,仿佛一把时空的钥匙,随时向世人开启这远去的繁华与沧桑。(记者霍晓霞摄影李强)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