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寻找精神的原乡

【草原读书月·大咖荐书】

许是年纪渐长的原因,俺越来越喜读本地作家的作品了。这次向大家推荐的三部,其中之一是姚红玉的散文集《古典诗词中的爱情》,另一部是苏亮永的散文集《天堂的另一边》,再有一部是张凯的长篇小说《大风》。当把这三部作品摆在一起时,俺确认了自己想要的就是精神世界里的原乡。

俺出生在支边家庭,精神世界里似乎只有第二故乡。在俺的出生地,在俺祖父的原籍,俺都被认为是一个外地人。俺对这两个地方一直以来是没有文化认同的。年少的时候,俺曾到西伯利亚追寻流放者的足迹,到莫斯科瞻仰列宁的遗容,心中一直向往着圣彼得堡郊外普希金的皇村。久居城市里的人们早已失故园,精神的原乡便没有了依托的现实土壤。这次荐书,首先拿起《古典诗词中的爱情》,是俺觉得与姚红玉老师心有戚戚焉。这位新闻界前辈出生于哈尔滨,是一辈子学习、工作在呼和浩特的外地人。多年的笔耕,收获了由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结集出版的这部《古典诗词中的爱情》。书中说,在中华民族绵绵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先将那爱的喜庆的钟鼓声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诗经》。天不老,情难绝。姚红玉的原乡似乎寄托在了古典诗词的沃野中。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当年的慨叹,仿佛预见了千年以后的苏亮永。这位老兄俺愿意把他定位为半个商人,半个媒体人,一个作家。他在鄂尔多斯、上海、呼和浩特之间来回切换着生活的场景。他给自己的生活做了阶段性总结:峰回路转叹人生,一座城市和一户人家,股市里的道场,期货人生。在上海时怀念着生养他的鄂尔多斯巴音希泊尔草原,回到呼和浩特却不能忘怀他的大上海。总之在呼和浩特是住不稳当的。纠结中便写出许多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天堂的另一边》,也纠结着俺的纠结。

心里的疙瘩总会被解开。张凯是俺尊重的一位老兄,他的长篇小说《大风》是发表在《中国作家》2016上半年(长篇小说增刊)上的。小说首先带人走进转型期农村的困境。出生、成长在鄂尔多斯康巴什的张凯,遇到了最好的生活原型。他是有原乡的,精神就有了寄托。那年和张凯从呼和浩特回到康巴什,见他深情地抚摸着公园里的一株老柳树。老柳树所在的位置,曾经是张凯在农村的老家。后来,城市化的脚步赶走了许多农舍,村子里的树却留了下来。于是,城市化的康巴什留住了鄂尔多斯的原乡,这是作家张凯的精神家园。

那年,在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车站的月台上,俺看到一行俄文报纸的黑字标题:那里没有我们那里很好。瞬间凌乱了有没有?多年以后读了张凯的《大风》,摸过了张凯的老柳树,沉淀了这两年多的时间,在张凯的故乡俺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原乡。(西羌笛韵(张西平))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