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又见稿费

翻看手机,忽见一条中行信息:代入40元。哇!顿时惊从心起,思来想去——突然想到两个字“稿费”!赶紧给万里之外的,老家的编辑打电话求证。“稿费”对我这个退休多年的老编辑、老记者来说,那真的是亲切又遥远,如同一个曾经的好朋友,知心却久未谋面!

曾记得,我第一次领稿费,是给教育专栏写稿。是责任编辑,报社著名美女记者阮巍给我发的。那一刻的快乐不仅对我几十年的记者生涯给力,更让我至今难忘。那天,放下电话时觉得整个脸都涨红了,发烧,再看看周围还要装得没事人似的。 年轻的我啊,是一路唱着歌,小跑着去领了这第一笔稿费。八十年代初,大家的工资都不高,一般年轻人都40元左右,那个时候虽然没有房贷,车贷一说,但用“捉襟见肘”来形容当时的生活是一点不过份!因此,那区区几块,几十块钱的稿费也就有点用了!

发稿费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日子。就连走廊里的人说话声音都感觉温柔多了。那一天,人们都在默默的等待着,表面上看有的在工作,有的在聊天,实际上都在侧耳聆听着去领稿费的人的脚步声,有点像大年三十小孩子等着大人给发压岁钱。我们部有七八个年轻的女记者,关系也很融洽。一拿到稿费就立刻集体杀到对面的商场去了!商场里总有我们女人喜欢不完的东西。稿费虽然不多却也阻挡不住我们逛商场的脚步和“点货”的热情。有时候那点稿费只够在特价柜上过把瘾,即便是十几块钱买了双处理鞋,第二天穿在脚上也照样“春风满面”。男记者就不一样了,那些顾家的,一拿到稿费就回家了。那些喜欢喝酒的,拿到稿费又悄悄地邀三五兄弟下小饭馆,“喝小酒”去了。总之,稿费不多,去处不同,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记得最了不起的是同办公室的李老兄,那天,他拿到稿费立即去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买熏鸡去了,他一边往外走,嘴里还念叨着“这几天老吃素,我姑娘的学习劲头都下滑了!”忆往昔,当年的孩子们比起今天的孩子们够得上是清苦啊!说起来让人很难置信。想当年,又有谁能想到我们这群外表光鲜亮丽的女记者们,竟曾经如此这般啊!

稿费怎么用?刚开始我和大家一样随便花花,倒也快乐,心想反正不是工资,就图个高兴!后来 感觉上有点诧异,那时候我们刚把家搬来,简陋是必然的了,家里要添置的东西还有好多,光靠那点工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开始默默的撤出了逛街的队伍,偷偷地把那几块,十几块的稿费锁在办公桌的一个抽屉里,心想,就当没有这几个钱。有好几次忍不住同事的召唤,差点又要跟着大家往外冲。后来,常暗自鼓励自己,有句成语说得好“集腋成裘”。积少成多时,也能给家里派个用场吧!就这样,攒到稍多点买个给自行车打气的气管子,省去了借用的麻烦。再攒多点时买个大大的洗衣盆,少了小盆洗衣服的憋屈。家里每添置一个物件,用起来顺手,心情也愉悦。最难忘的是攒了两三个月的稿费,攒够了我喜爱的烤箱钱。记得买烤箱那天是带着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去的,烤箱那么沉,我们怎么拿?儿子找了根木棍,最后儿子和我一点一点把烤箱抬回家。烤箱重,孩子小,一路上我们累了就歇歇,然后再走。就这样,我们走走歇歇,歇歇走走,进了家门时天已经黑了,而我们还没有吃饭。如今,偶尔和儿子一起回忆起来,心里一点不觉得苦,满满的都是暖。

我想把这40块钱的稿费送给我那爱读书的小孙女,让她留作买书用。孙女却说,“换了新币还不够8块钱!”我给她讲了我当年是怎样把稿费积少成多,补贴家用的。她听了,欣然接受了我的心意。我答应她所有的稿费都给她用来买书!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