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黑水泉村:留住乡愁的社火

扭秧歌

正月接近尾声,黑水泉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又将过去。青壮年们收拾行囊准备回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一年中,只有正月,是他们在家乡停留最多的时候。这一个月的热闹,是他们关于春节、关于团圆的温暖体验。

黑水泉村是乡土文化保存完整的一个村落。每年的正月,寿阳鼓、秧歌、跑驴、跌跤人等社火节目举办的红红火火。从秦汉时期就有的武泉古城,到明清时期成为著名的古道驿站,商贾云集、经贸繁华。居住于此的农民们,世代沿袭着属于自己的乡土文明。

王凤仙正在敲鼓

非遗项目寿阳鼓

王凤仙敲的鼓很吸引人——磅礴里透着妩媚,有气势也有风情。在正月十四那一天,黑水泉村的寿阳鼓队表演了两次,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第一次是上午在县城里,全县十三支代表队彩排元宵节晚上的社火节目,夹杂在各单位选派的嘈杂的节目中,黑水泉村的锣鼓表演中规中矩,并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到了下午,社火队回到村里,在村委会广场上给村民们表演。那时,队员们的表演完全放开,恣意发挥个性,那种根植于乡土社会的民间艺术味道,才散放出来。粗粝,却生机勃勃。

整个鼓队有二十多名队员,全部是黑水泉的村民。中间三面大鼓,旁边配合着铙、钹等乐器。王凤仙居于正中间位置,两个鼓槌在她手中翻飞着,鼓点打得激扬澎湃,动作潇洒流畅,充满着个人风格的表演,格外抢眼。

寿阳鼓分为顺调、歇锤子、硬鼓子、双锤、四砸、九锤子、六砸等演奏方式,多种演奏方式交替使用,有机转换,激昂雄浑、扣人心弦。隆隆的鼓声响起,如远雷滚滚不疾不徐,又似千军万马厮杀疆场。时而沉稳,如大江出峡谷缓缓流淌;时而激昂,似冲锋号角洪亮昂扬。12分钟左右的演奏,十分壮观。

黑水泉村是托县唯一一处完整保留着寿阳鼓传统技艺的地方。如今,寿阳鼓的起源仍然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寿阳鼓来自山西省寿阳县,是寿阳人走西口带到黑水泉村的。但据说几年前,黑水泉村关注寿阳鼓的老者赴寿阳,希望进一步挖掘寿阳鼓的鼓谱,却发现这里鼓乐虽多,却没有寿阳鼓的鼓谱。也有人认为,寿阳鼓出自托克托皇杠社火的伴奏鼓乐,但仔细甄别,两者的韵律差别极大,并不是一种鼓乐。在疑惑之余,寿阳鼓的起源也变得扑朔迷离。但可以肯定的是,寿阳鼓在黑水泉村扎下了根,这里的人们热爱寿阳鼓,世代传袭着打鼓技巧。2016年,寿阳鼓上榜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正月十五黑水泉村的舞龙表演

社火里的群众文化

指挥着整个鼓队的,则是王凤仙的师傅张海生。十多年前,王凤仙成为张海生的第一批女学员,也是张海生迄今为止最满意的学生之一。68岁的张海生,是黑水泉村平安社的社长,也是现在黑水泉村寿阳鼓打的时间最长、最好的人。从十三四岁开始学打鼓,张海生已经打了五十多年的鼓,徒弟也带出几十人。

村里的平安社不知始于哪朝哪代,只知道按方位分为“东大社”“西大社”“南大社”。在村里不同位置生活的社员们,在社火表演时按节目不同分工。每年正月开始,平安社就要忙活着张罗元宵节的红火。从初五开始,平安社会按家挨户地化缘,各家各户按照自己的意愿及经济能力,大家自发的凑起钱来。这些钱用来购置社火表演需要的道具。

张海生说,黑水泉的人们热爱社火的红火。现在人们生活好了,更是支持村里的群众文化活动。记得他小的时候,村民们都是拿出粮食、农作物,由平安社的社员们拿到集市上卖掉,用来购置物品。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平安社的社员们要连续3天下午在村里表演,表演的节目除了寿阳鼓还有龙舞、狮舞、阁舞、旱船、秧歌、高跷、皇杠、跑驴、大头人、哑老背妻等节目,分外地喜庆热闹。村民们自告奋勇地参与其中,自娱自乐、世代传承。因此在黑水泉村,至今仍保留着不少民间艺术,如剪纸、面塑、做花灯和花样颇多的社火表演项目。目前,村里有5名寿阳鼓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还有一名剪纸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表演间隙休息一会儿

与玉泉井水脉相通而得名

经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今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春节逐渐从团圆的节日,转而成为出游的假期。黑水泉人则仍是临近春节时纷纷返乡,直到正月过后再外出工作。他们还在用那些古老的节目,娱乐着隆冬里的春节,在热闹的社火中,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此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2000多年前,在五原、河曲筑长城的赵武侯,被一群灵光异现的天鹅带到托克托,从此,蒙古高原上第一座城市云中便在这里傲然崛起,而云中古郡的武泉古城就位于托县的黑水泉村。

古老的黑水泉村,因为一眼神奇的泉水而得名。当地传说,这眼泉水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玉泉井的泉水水脉相通,在玉泉井打水跌进的水斗子,竟然在黑水泉井里飘然而出。与玉泉井水水脉相通的黑水泉泉水甘甜清冽,云集于武泉县的商贾纷纷开起豆腐坊。时至今日,经过千年传承的黑水泉豆腐仍然远近闻名、家喻户晓。村里的赵家豆腐坊,已经传承了四代人。春节期间,每天做20锅手工豆腐,还是供不应求。

清朝时期,黑水泉村是著名的驿站,曾商贾云集,贸易发达。黑水泉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座明清古建筑——卢家大院,当年就是一处当铺。院子南墙为灰砖砌成,左边小门的门楼覆着瓦、雕着花,正面的拱形门楼上镶刻着“崇实”两个大字,石雕的“太公在此”4个小字分列大门两旁,小字上面是两个鹅头铁艺造型的灯笼架,十分独特。两扇木门之后,是青砖照壁。房子左右屋脊雕刻有花,中间回廊木刻有形,镂空的木格窗扇上贴着红朵绿叶的艳丽窗花。这处古朴的民宅,仍在诉说着黑水泉村那曾经的繁华。

兴盛于秦汉时代、明清时成为著名驿站的黑水泉村,在那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里,传承者代代人共同的记忆,温暖而富于生命力。

[责任编辑:额尔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