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厚积薄发才有好作品

赵萍的少年时代是在阿拉善盟度过的,在那个大漠深处,陪伴她单调乏味生活的是读书。她读的最多的是文学书,以古今中外名著为主。其实,那是她最早产生的对文学的爱。

赵萍上初中时在历史课上学到三娘子,给她留下深刻印象,那时她就有了三娘子情结。后来她到呼和浩特上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三娘子的那段史实、三娘子督建的塞外古城呼和浩特,让赵萍与这个历史人物更为贴近了。工作后,赵萍有幸参与了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地方教材《综合实践课》,她的选题是《呼和浩特的历史沿革》,为此,她又读了许多有关三娘子的史料,并就此产生了创作历史小说《蒙古王妃三娘子》的想法。她希望有一部小说能够把有关三娘子的各种资料整合在一起,同时表达她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看法。于是,她开始全面收集三娘子的史料。她多次拜访研究呼和浩特历史的专家学者赵一斌、魏铎和韩国栋等人,还多次去土左旗请教《土默特志》主编于永发。于先生很重视也很支持她,他不但一次又一次地向赵萍提供有关三娘子的历史资料,还把自己多年研究积累的心得及对这个人物的评价讲述给她。时任土左旗文化局局长荣祥也非常支持赵萍,专门将土左旗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与赵萍共同座谈,帮助赵萍系统理清三娘子的历史背景和心理状态。

赵萍创作的准备期足有三年多,她付出了辛苦,也得到收益。正是这些具有深度、历史厚度和人性深度的资源积淀,为赵萍的创作提供了独特而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她的文学叙事获得了恒久的艺术震撼力。

文学是苦行者的事业,深重的苦行能够得到微薄的收益。赵萍的小说几易其稿,远方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董美鲜在审阅小说时,好几次流下感动的泪水。赵萍的这部小说揭示了三娘子个人的生存状态,喜欢那段历史及三娘子的读者,从中可以获得阅读乐趣。然而,更多的读者想读与自己有关的小说,也就是揭示人的存在的小说,因为每一位读者都与人的存在关联。这就是说,这本历史小说如果能够超越历史人物及历史,进入人存在的领域,就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完成文学的任务。这对赵萍的要求看似有些高了,但我以为,赵萍在思想上和写作技巧上以及民族文化的修养方面,已经具备了突破自己的能力,下一部作品她一定会写得更好。文/李 悦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