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民族团结一家亲

乌拉特民歌千人演唱会。

民运会射箭。 韩继旺 摄

巴彦淖尔市有蒙、回、满等4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7%,其中蒙古族人口8万。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引领下,巴彦淖尔市各族人民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守望相助,心手相连,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

蒙古族传统搏克比赛。

驼球比赛。 韩继旺 摄

民运会上展风采

8月25——28日,巴彦淖尔市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吉祥草原那达慕,办成了一届展示民族发展成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的盛会。

开幕当天,乌拉特草原天清气朗、花草芬芳,身着民族盛装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草原上的丰收节日。上午9时,来自7个旗县区代表队以及马队、驼队等方阵依次入场,百人安代舞、马头琴齐奏等民族特色文艺节目轮番上演,奏响了一曲和谐的盛世欢歌。

在竞技场上,437名各族运动员进行了搏克、赛马、射箭、赛驼、蒙古象棋、驼球等6个传统大项32个小项的角逐,他们同场竞技、切磋技艺,互相学习、增进友谊。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来源于生产生活,蕴含着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此次组委会还安排了乘马射箭、乘马拾物、套马、戴马笼头、驯马、布鲁、沙嘎、搭建蒙古包、擀毡、搓毛绳、削贝勒等11个表演项目。

“现在不少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抢救和挖掘出来,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爱,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主要方式。可以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1岁的松布尔巴图是表演项目的裁判员,他对经常性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感到特别欣慰。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积极挖掘、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驼球、蒙古族骑射、搏克等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2012年乌拉特后旗红驼训练基地被认定为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乌拉特后旗被认定为国际“驼球之乡”。在第八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巴彦淖尔市在骆驼、哈日靶、搏克和中国式摔跤等项目上获得3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和5个第三名的好成绩。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巴彦淖尔市运动员代表内蒙古在龙舟、陀螺等项目上获得14枚奖牌。

巴彦淖尔市委常委、副市长斯庆说:“举办全市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吉祥草原那达慕,不仅为全市各族群众提供了交流合作、沟通了解的机会,还将对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幼儿教育。

冬季赛驼。

民族团结花正艳

在巴彦淖尔,各族人民休戚与共、携手相助,手足之情感人至深,民族团结之树常青。

爱心大使敖其尔30多年倾囊相助400多名各民族贫困学子走进校门;草原“片警”宝音德力格尔视农牧民为亲人,用忠诚守护着草原的幸福和安宁;全市300多位汉族、蒙古族“周末妈妈”心系农村牧区留守儿童,自愿承担起周末假期照顾孩子们的重任 ……这样的团结互助故事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巴彦淖尔市立足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新的内涵。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筑牢了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各旗县区组织召开各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晚会和知识讲座。以干部、青少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重点,开展创建民族团结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活动,推动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苏木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

巴彦淖尔市坚持每5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组织各级各部门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从1983年以来,全市共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10次,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439个、先进个人885人。涌现出受国务院表彰的模范集体10个、模范个人9人;受自治区表彰的模范集体81个、模范个人118人。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在全市进一步营造了崇尚模范、学习先进、弘扬正气的良好风尚,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巴彦高勒新村。 支茂盛 摄

兴边富民结硕果

巴彦淖尔市按照“兴边富民行动,富民就是根本”的总则,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措施,破解发展难题,边境旗呈现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局面。

通过市旗两级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的共同努力,近5年来,共实施了73个“兴边富民”行动项目,项目资金1.03亿元。两个边境旗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128.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8.1亿元,增长30.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7亿元。“兴边富民”行动项目的实施使边境旗10万各族群众从中受益。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夯实发展的基础。重点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2002年-2013年,全市退牧还草面积达4240万亩,补播草场1105万亩,总投资9.12亿元,项目实施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3%。

草原“小药箱”进牧家。 支茂盛 摄 

民生为本促和谐

在广袤的乌拉特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一辆辆印有“流动卫生服务队”字眼的汽车来往于草原深处的牧民家。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卫生院副院长达赉说:“流动卫生服务是我们偏远农牧区的重大医疗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由过去的被动服务转为现在的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巡诊服务,逐步解决了牧民群众缺医少药的问题。”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巴彦淖尔市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各族群众,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夯实基础。

目前,全市所有民族中小学生全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了蒙语授课学生资助体系。乌拉特前、中、后三旗都高标准建设了蒙古族幼儿园,全市蒙语授课幼儿实行免保育费、补助伙食费。全市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实现了“三免一补”,市政府每年设100万专项经费为市蒙中考入本科大学生给予学费补助。设立了民族教师专项培训资金,对蒙语授课校长、教师全员免费培训。实施了蒙医药人员经费全额拨款和使用蒙医药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优惠政策。在牧区采取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卫生服务模式,由苏木乡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作为固定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用“汽车流动医院”为牧区提供流动医疗服务,实施“小药箱进牧户”工程,为牧民提供家庭自助服务。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免费进行创业培训,培训合格者给予5万元以上的贴息贷款。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党的十八大描绘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巴彦淖尔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共同营造着团结 、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巴彦淖尔市民委提供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