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葛优躺走红:回顾《我爱我家》

今天夏天,葛优20多年前的角色纪春生突然火了,朋友圈多了一种叫做“葛优躺”表情,连纪春生也被奉为“北京瘫”的鼻祖人物。

  这让人们不禁怀念起促成纪春生这个经典角色的中国情景剧开山鼻祖《我爱我家》,说起《我爱我家》首播还是在1993年,起初反响并不理想,还因为被影视专业的老师评价太低俗,播出6集就被北京台叫停,多亏凤凰卫视和河北电视台播放,才逐渐火了起来,让观众认识和记住了这可爱的一大家子。

  到94年续集80集播出,《我爱我家》已经红遍大江南北,也收获了一群“家迷”,时隔二十余年仍然霸占着暑期档的各大电视台,今天读书君就带大家回顾一下《我爱我家》这部中国情景喜剧届神作的幕后故事。

  生无可恋脸的“葛优躺”表情

 源起:中国首部情景喜剧试水

1993年5月初,中国工人运动学院(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园演播室开始热闹起来。

一群电视人搬着道具、扛着机器来到这里,有条不紊地在四百平米演播室布置现场。他们所搭的景致在这间演播室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心区类似一个家庭的客厅,但只有三面墙,旁边还有厨房和饭厅。布景正对着的一面,则是用木板搭成的看台。从工作人员所穿T恤衫上的卡通字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似乎有些语病,叫作《我爱我家》。

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英达现场观摩了情景喜剧《考斯比秀》,为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电视剧拍摄形式深深吸引。演员在观众面前演出,现场同时拍摄。虽然观众并不进入镜头,但他们用笑声跟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英达觉得这一剧种非常新鲜,萌发了把它带回中国的想法。

  

谁知回到国内后,英达这个计划很多年都没能实施。到1993开拍《我爱我家》之前,他在影视圈打拼多年,做过副导演,也做过演员。在塑造影视人物的同时,英达一直没有放弃导演情景喜剧的计划,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英达曾把这个想法告诉当时文学圈和影视圈的红人王朔。王朔创作的小说在当年风头无两,《顽主》、《玩儿的就是心跳》中塑造的人物玩世不恭,作品饱受争议却也大受欢迎,而后他又目光敏锐地进入影视圈呼风唤雨。

1992年11月,英达与王朔第一次开始讨论情景喜剧的创作意向。按照他们的设计,这部剧聚焦的是一个老干部家庭,老干部早年参加过革命,解放后担任过政府机关的领导职务。家里有一儿一女,女儿行大,找了一个南方倒插门的女婿,生下一个女儿。经过多次探讨,最后写了一个电视剧策划提纲,但剧名还没有想好。英达的大堂弟英壮也参与了早期的策划。英壮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一家科研单位做工程师,当时在单位下属的一家公司担任经理。

英达当时的想法是,拉到投资就和王朔、英壮等人创作剧本。所以接下来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到钱。1993年初还没过完年,英达就拉着王朔赶往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长春去拉投资。东北的酒场总是很多,有一次醉意甚浓之际,王朔提出这部剧可以叫“我爱我家”。英达听完感觉特别别扭,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起码应该是“我爱我的家”。王朔坚持认为,就是要这个别扭劲儿。

王朔是起名的高手,不管是《过把瘾就死》、《玩儿的就是心跳》等小说,还是《爱你没商量》等影视剧,名字都能言人之不能言,令人过目不忘。

于是,策划案的空白处填上了“我爱我家”四个字。

灵魂人物梁左进组

回到北京后,英达准备全身心投入大干一场,却发现找不到王朔了。后来才知道他一个人跑去了海南岛,据说是为躲避由其策划的《爱你没商量》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后来终于打通了电话,王朔告诉英达你们先干起来,并给英达推荐了一个编剧人选,名唤梁左。

梁左,英达是认识的。梁左1977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是英达的学长。英达认识他是通过自己组织的北大话剧社,话剧社当时有个人见人爱的漂亮女生,无奈名花有主,令包括英达在内的男生扼腕叹息。所以当他见到那个女生名叫“梁左”的男朋友时,心中不免有些不服气,尤其这人的长相平凡得扎进食堂就再找不出来了。

梁左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范荣康(本名梁达)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一直在新闻媒体任职,曾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母亲谌容1980年因发表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在国内外频频获奖。

1986年的一天,相声演员姜昆到谌容家求教相声创作的问题,偶然看到梁左刚刚写完的一篇小说《虎口遐想》。姜昆如获至宝,对梁左说你这个小说基础非常好,稍加改编就是一段不错的相声。梁左将信将疑,把小说送给姜昆进行加工。而后在1987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姜昆、唐杰忠表演了这段由梁左作品改编而来的相声,名字仍为《虎口遐想》。晚会现场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也乐不可支。

在肯定和质疑声中,梁左开始了多年的相声创作,和姜昆等多位名家合作,推出《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小偷公司》等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几乎历年春节晚会上都有他的佳作,成为独领风骚的相声作家。

1993年4月梁左进入创作集体后,与两人商量将人物重新设计,把女儿改成儿媳妇,女婿改成了大儿子。从后来的创作来看,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动,他们开始用熟悉的语言塑造剧中的人物。与最初的版本相比,剧中主要人物还有一个变化,那就是增加了一个小女儿。

梁左的加入使剧本创作进程明显加快。在西山脚下的国管局招待所,梁左自己住一间大屋,作为一个写作组;英壮、英达两人住更大的一间屋,作为另一个写作组。谙熟相声创作的梁左逐渐找到了感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从他的脑海里出现,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在他闪烁的电脑屏幕上。梁左用电脑非常早,这也让英壮颇感惊叹。

 定名“情景喜剧”:老百姓承认了再拗口也变顺口了

除了编剧,梁左还担任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剧本统筹。英壮和英达创作的剧本,他还要进行斟酌和润色,力图使整个剧本的包袱水平和语言风格达到统一。正是由于梁左在剧本创作中的特殊贡献,到《我爱我家》开播的时候,片头字幕给他打的头衔是文学师,这也是英达根据美国的情景喜剧惯例特意安排的。

梁左参与进来之后很快拿出了十集剧本,但这时候英达还没给这个剧种起中国名字。思来想去叫什么都不合适,室内剧、肥皂剧、剧场剧、场内剧、栏目剧,很多名字都被一一否定。避风头归来的王朔问英达,这个剧名英文怎么说?英达说叫sitcom,是situation comedy的缩写。王朔听后说,不如直接翻译过来就叫“情景喜剧”。英达嫌这名字太拗口,王朔说等老百姓都承认了,再拗口也就变顺口了。后来的事实被王朔言中。

 

而后,傅明、和平、贾志国、贾志新、贾小凡、贾圆圆、张凤姑等名字开始出现在一页一页的剧本当中。由哪些演员扮演这些角色,成为新的问题。

 选角:202号添人进口 神剧是这样炼成的 

  

 和平 & 宋丹丹

拍完《爱你没商量》之后,宋丹丹飞往美国度假。她度假期间英达开始筹备拍摄《我爱我家》的事情,还打电话告诉宋丹丹此事的进展。宋丹丹没太当回事,当时她对英达所做的一切都表示怀疑,因为他懒。等宋丹丹从美国回来,英达不仅拉到了投资,而且已经和梁左、英壮写出了几集剧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又怕宋丹丹看不出里面的包袱,英达就把剧本念给宋丹丹听。

宋丹丹是最早确定下来的演员,扮演的是贾家的儿媳妇和平。她是北京人艺的优秀演员,不仅在舞台上塑造角色,还在《月牙儿》等影视剧中崭露头角,1989年走上春晚表演小品《懒汉招亲》,第二年又在元旦晚会表演小品《超生游击队》,从而成为一名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演员。

宋丹丹早已熟悉喜剧表演,但对她来说年龄跨度是一个问题。在上一部作品《爱你没商量》里,她扮演的周华还是一位少妇,而到了《我爱我家》一下就成为十一岁女孩子的母亲。另外,和平这个角色具有鲜明的市井之气,这也与她此前饰演的角色有很大不同

  

  贾志新 & 梁天

梁天也是很早就确定下来的,他扮演的是贾家的二儿子贾志新。作为梁左的弟弟,同样受到家庭的熏陶,但梁天走的是与哥哥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十七岁去当兵,复员后进服装厂工作。由于从小喜欢文艺,小学时候就学过相声、快板儿,所以从小到大一直到工厂,他都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

剧本创作期间,梁左跟梁天说英达导演要拍一部喜剧,但这种形式国内没有见过,是他从美国带回来的新形式。梁左之所以对梁天充满信任,主要是多年来他基本也都看过梁天的片子,比较了解他的戏路。在剧本创作期间他有意无意地照着梁天此前的角色来写,一个集大成的后进青年形象呼之欲出。

梁左对他说,这个戏结合了很多相声创作的特点,又结合影视表演,比较适合你。梁天拿过剧本一看,心里说:这哪是适合我呀?基本就是照着我写的呀,人物说话跟我之前角色说话的状态差不多。

 

梁天也看过不少哥哥的作品,对他写的相声更是耳熟能详,对他的写法也比较熟悉。后来进组后梁天拿到剧本背词背得最快,基本看上一两遍就可以表演,可以说非常顺畅。

剧中贾志新的经历,有梁天本人早年间的影子,但也有很大不同。受家庭的教育,加上十七岁就到了部队,梁天的生活没有志新那么过分玩闹。尽管如此,与剧中其他成员相比,别的人是偶尔不着调,贾志新是永远不着调,用梁天的话说,是那种家庭里的“反面人物”。

  

 贾志国 & 杨立新

与宋丹丹一样,贾志国的扮演者杨立新同样来自北京人艺。英达找他来演志国,缘于几年前的一部话剧。1988年为庆祝中美建交十周年,北京人艺排演话剧《哗变》。杨立新并非主演,扮演一个精神病科大夫,在法庭上被律师戏耍,把证词作反了。为演好这一小场戏,杨立新专门去安定医院体验了两天生活。到了舞台上,只有八九分钟的戏,观众给他鼓了三次掌,他一退庭,观众掌声再次响起。

达看过他的这一段表演。而美国话剧《哗变》的中文译者正是英达的父亲英若诚。

英达给杨立新拿来《我爱我家》剧本时说,自己要导演一个喜剧,希望他能来演。杨立新说自己没演过喜剧,不知道演得好演不好,有点儿不敢演。英达马上提到话剧《哗变》,他说尽管整部戏不是喜剧,但杨立新那一段儿演得太棒了,从中能看出幽默。尽管如此,杨立新仍不太敢演。于是英达把剧本交到他手里说:你先看看剧本,如果觉得不好玩儿,不好笑,到时候再说。

到家后杨立新翻开剧本就放不下了,看三四行就大笑一次,不能自已。到休息时间他又躺在床上看,怕吵到一旁的爱人他就憋着气尽量控制笑声,憋得浑身直抖。最后杨立新是躲在卫生间把剧本看完的。很快,他答应了英达的邀请。

 

  张凤姑 & 沈畅

扮演保姆张凤姑的沈畅曾经是一位小童星。沈畅是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院子里长大的孩子,几个月大时就在电影《海霞》中为小海霞配过哭声。小学二年级时,她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小龙和小丽》。1992年更是担纲女主角,出演电影《女大学生之死》,这部电影也为她赢得了进南开大学学习的机会。由于从小与艺术结缘,又是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的成员,她就被常去艺术团的梁左发现,并经由他推荐演了保姆小张。银河艺术团可以说是培养童星的摇篮,王菲、蔡明、蔡国庆都是从这里出发,而后成为演艺明星的。

 

  老傅 & 文兴宇

寻找傅明的扮演者。按照事先的设定,傅明是一家之主,经历的历史阶段和人生阶段以及身上的故事也最多,因此成为首要角色。英达初定的演员是人艺老演员朱旭。由于朱旭与父亲英若诚的关系,英达从小管朱旭叫朱旭大大。在舞台上出演过多部经典话剧,也参加过《末代皇帝》等影视剧的拍摄。不过最终因为档期问题,朱旭还是没能参加拍摄,而是去拍了一部电影《心香》。英达就忙着找其他人选,父亲英若诚向他推荐了中央实验话剧院(后并入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文兴宇。

1993年,文兴宇五十二岁。他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上学时,就是学校里的好学生,平时爱到图书馆看书,业务功底非常扎实。1963年毕业后,文兴宇成为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单位同事称他“大文子”。尽管喜欢表演,但由于形象所限,始终没有机会施展全部才华,文革后转为导演,逐渐为圈内所知。

在当年,文兴宇可称一位新锐导演,善于在话剧上实践新的想法。他执导过《和氏璧》、《灵与肉》、《大风歌》、《于无声处》、《阿Q正传》、《枫叶红了的时候》等作品,每部戏的手法都不太一样。《和氏璧》里表现了女人分娩的过程,这在舞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非常具有探索性,《灵与肉》还尝试演出过程中不合上大幕。

文兴宇于是对英达说,我可以先试试,也尽我所能去演,但如果几集演下来我不行,你就换人。英达很快作出决定,由文兴宇扮演傅明老人。按照剧情的设计,傅明已经67岁,而文兴宇只有52岁,与角色年龄的差距,也让电视剧开拍之后的他找了很长时间的感觉。

  圆圆 & 关凌

全家还剩下一个角色最难找到合适的演员,那就是年龄最小的家庭成员贾圆圆。目力所及范围内符合这一年龄段的小童星都不合适,那就只能通过社会选拔的形式进行挑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进行演员海选。英达带领工作人员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少年宫,筛来选去最后圈定三个小女孩。到指定时间,这三个女孩来到工运学院试镜,被要求与宋丹丹、杨立新等既定演员分别配戏,试演剧中《女儿要远航》的片段。

经过紧张的面试,一个身材不高,略显瘦弱,却显得聪明机灵的小女孩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这个小女孩名叫关凌,当时只有十一岁,是北京市和平里四小五年级的一名小学生。

  

进入拍摄阶段后,有一次坐在车上梁左告诉关凌,他最早确实想选那个高个子女孩来着,但最后还是选了关凌,高个子女孩长得漂亮,但关凌长得有特点,对于喜剧演员来说,漂亮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特点。梁左还说,她的脑门儿长得就很有特点。观众们后来看到的贾圆圆,大脑门儿上专门留了一绺刘海儿。另外英达也曾对关凌说过,其实试镜开始前他就从心里认定是她,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回不去的90年代,还有好戏可怀念:

看完了所有故事和剧照,才发现,我们所怀念的是回不去的90年代,和期间单纯美好的情谊,好在影像已经帮我们保留了一切,仍有好戏可做怀念。

 

 经典台词:

今天我不多讲,原因在哪里,同志们自己回去想。

鲤鱼打挺儿……又一个鲤鱼打挺儿,再一个鲤鱼打挺儿……鲤鱼还打挺儿……爸,您怎么啦?!——《大气功师》

舅舅搂着外甥女儿,舒服一会儿是一会儿!

说你傻你立刻就流鼻涕!——《双鬼拍门》

咱们教语文的王老师上班的路上为什么被小流氓围攻?教数学的李老师下班的路上为什么被小流氓暴打?教地理的彭老师为什么他大儿子长得一点儿都不像他?而且彭老师支援西藏一年半以后彭师母怎么又怀上啦?——《爱你得商量》

牛奶马上就做好了啊。——我一大老爷们儿我喝什么奶啊?从今天开始,我断奶啦!——《再也不能这样活》

这名儿能瞎起吗?我们孩子他爸家有哥儿四个,老大的孩子叫圆圆,老二叫方方老三叫三角老四叫椭圆。——《但行好事》

脸红什么呀?——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地振高岗,一派西山千古秀。——门朝东海,三江河水万年流。——船上几个板,板上几个眼,眼中几根钉,大哥是坐船舱还是坐甲板?——兄弟我坐后甲板。——《罪与罚》

|关于书|

书名:我爱·我家 作者: 郑猛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责任编辑:贾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