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登鼓楼

登鼓楼

 

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正中央的鼓楼,早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就被彻底拆除了,所以当今60岁以下的呼市人只能从媒体上偶尔看到鼓楼的图片,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对它的直观印象了。1954年初春,父亲把我们从老家山东接来呼市(当时叫“归绥”),住在距离鼓楼很近的新城西落凤街,每天都能看到它巍峨壮观的雄姿,听到它冬春两季早6点、中午12点、晚6点三次报时的钟声(夏秋两季另有调整)。

初来乍到,12岁的我和7岁的弟弟对鼓楼充满了好奇。它是当时新城内唯一称得上楼式的建筑,由楼台和楼体两大部分组成。楼台呈正方形,每一边都是很长很高的红色墙壁,中间各有一个高而宽的门洞,4个门洞分别正对着城内的东西南北街,并且在楼台底下呈十字相交。两层楼耸立在楼台上,每一层都有红漆柱子支撑着,青瓦盖顶,廊檐峻峭,小石狮子坐落在廊檐之上,像皇宫那样威严,同庙宇一样肃穆。

鼓楼北门洞的两侧,有对称的攀登鼓楼的砖砌台阶,由下仰望感觉很高,令我望而生畏。一天临近中午,我和弟弟在这里玩耍,突然听到一声洪亮的钟声,这时一个和我一般大的男孩子自言自语地喊道:“鼓楼敲钟了,我爸下班了”,说着很敏捷地沿台阶攀登而上。我由此而动心对弟弟说:“他能上,咱们为什么不敢上?走,咱们也上去看看。”我护着弟弟登上台阶顶端,从入口处来到鼓楼高高的平台上,又循着钟声跑到平台东南角,只见十几根碗口粗的木头柱子搭成的架子上,吊着一口比我还高的大钟,一位叔叔手挥长柄大锤,大约每隔5秒钟就用力猛敲一下,钟声震耳欲聋,余音四散,为当时大多数没表的人家准确报时,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打钟的叔叔扛着大锤进了一楼,我俩才尽情眺望和俯视远近的风光。站在平台上比街上的电线杆子还高出一大截,平台用大方砖铺得平平展展,四周除了登台阶的入口处以外,都有一米高的围墙,我们扶着围墙望去,整个新城尽收眼底。远近的民房大多数是瓦片盖顶的平房,也夹杂着一些用白胶泥抹顶的土坯房,西面的将军衙署与之相比,显得格外整齐、豪华,衙署门前的那对石狮子,更增加了它的威严,门前与照壁之间的广场,是最开阔最热闹的地方。几乎所有的街道都像棋盘一样纵横交错,使得城内的建筑布局非常整齐。新城远处的西门(阜安门)和南门(承薰门)分别与鼓楼的西门洞和南门洞遥遥相对,中间用小石子铺成的马路虽不宽阔但也较平坦。新城东门(迎旭门)和北门(镇宁门),与鼓楼东面的门洞和北面的门洞都不是正对着的,它们之间的石子路在远处拐了一个直角,成了辘轳把式的马路。路面上机动车极少,马车很多,多数人都是徒步走动的。极目远眺,新城四周的城墙隐隐约约,上面的垛口依稀可见,耸立在4个城角上的角楼依然清晰在望。

居高临下看完远近的景色后,我俩又把目光投向眼前的二层楼。这两层楼是鼓楼的主体部分。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使得南北两面的平台更开阔一些。一楼的红漆柱子比二楼的略粗一些,我和弟弟合抱着才能搂过来。飞檐下造型美观雕刻精美的横梁上,画满了装饰图案和花卉,楼门和窗户也是红色的,镶着大玻璃,我从半掩的大门清楚地看见了一楼里面有办公桌,地上摆着盆花,还看见了通往二楼的楼梯。本想再探头看看,突然听到一声呵斥:“谁家的孩子?快下去!”随后,一个大人领着先头攀登台阶上来的那个男孩出来了。

我胆怯地缩回脑袋,领着弟弟下了鼓楼,虽然挨了呵斥却也心满意足高兴无比,回到家里告诉了父母,父亲提醒说:“台阶那么高,又很陡,很危险的,以后千万别再上了。”父亲的话果然应验了,时隔不久,一个小孩上鼓楼,不慎失足从台阶上滚了下来摔成重伤经治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鼓楼的负责人立即在东西两面的台阶底部安上了带锁的木头门,从此外人就不能再登鼓楼了。

后来,在鼓楼底下的4个门洞里成立了内蒙古图书馆,从南门洞进去到十字相交的地方是阅览室,报纸杂志随便阅读,有时候还在这里举办知识讲座和小型展览,因此这里就成了我们中小学生的课外乐园。

鼓楼雄伟壮观,坚固高耸,堪称是呼和浩特市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它比西安城正中央的钟楼还要高大,那年我去西安看到那座钟楼修葺一新,它的周围都建有地下通道,使得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倘若我们在鼓楼周边也修建地下通道,岂不也成了一大景观了吗?可惜当初只看到它有碍于交通,而没有考虑到它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使它销声匿迹了,这的确是无法弥补的一大遗憾。文/张锡范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