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那些默默消失的姓氏

日前,大热的电视剧《芈月传》激起了大家对先秦古姓的兴趣。早在混沌初开的传说时代,“姓氏”就产生了,文献可考的先秦古姓大概有30个,其中既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姬、姜、子、嬴,也有看起来十分陌生的,比如芈、姞、儇、隗等。

先秦古姓这么少,会不会重名?这是您多虑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先秦时期能拥有姓的多是贵族,庶民很少有姓;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古人名字中还有一个叫“氏”的东西。春秋战国以前,姓和氏可是分开的两码事儿。《左传》中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简单来说就是贵族生下来就有了姓,但只有有了封地才会有自己的氏。就像屈原,他的先祖是楚武王的儿子瑕食,瑕食的采邑在屈,后人就以屈为氏。所以屈原也是“楚之同姓”,和楚怀王同为“芈”姓,其姓名完整来说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到了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有姓氏的贵族可能沦落为平民,而原本的庶族提高了社会地位,积极为自己加姓。这样一来,姓的数量一下子增多了。但这其中也有很多姓悄悄地不见了。

首先,因为战祸或其他祸端,一些姓要么人口锐减,姓氏消失,要么直接改作他姓,免受牵连。周王朝大大小小的封国不计其数,但到了战国时期仅剩下了七雄,160余个有名有姓的封国王族失国、失姓了。到了战国晚期,许多先秦古姓如“秃”“儇”都不知道消失到哪里了。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他的儿子有的在马前加了两点水,有的在司字的左边加了一竖,改成了冯姓或同姓,都与“司马”家族划清了界限。

其次,由于某些姓本身的含义并不好,在使用中也逐渐被抛弃了。当初庶族获取姓氏的方式十分随意,像“陶”“屠”一类以职业作为姓氏的都很正常,但有些“不雅”的姓氏不禁让人大跌眼镜,西汉末年的大司徒马宫本姓是“马矢”(谐音“马屎”),基本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的大司徒怎么能姓这么不堪的一个姓呢,于是,马宫就省去一字改为姓“马”了。

帝王的意志有时也会让某一个姓消失。比如雍正皇帝认为“丘”姓是对孔圣人的不敬,就勒令天下“丘”姓改为“邱”。至于某一个小的家族因为帝王赏赐而放弃旧姓的情况,就更为普遍了。

此外,少数民族也常常为了快速融入汉族文化而抛弃原本的族姓,改用汉姓。像北魏皇室从“拓跋”改成了“元”。辽代的后族看起来都姓“萧”,其实是不同的契丹部族改为了同一个汉姓,他们原本的姓氏有“乙室”“拔里”等等。明清以来,随着《百家姓》的普及,更是有很多弱势的小姓为求方便或攀亲戚,就合并到大姓当中去了。(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