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县通过采用以水定地的方式,自2021年起建设旱作高标准农田共5.5万亩,从项目选址到管护利用实现多项管理和技术创新,项目建成后杂粮亩产由400斤提升到600斤,马铃薯亩产由2500斤提升到4000斤,土地流转单价由亩均200元提升到350元
23 发表于内蒙古 谷雨刚过,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哈拉卜罗村万亩旱作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现场,挖掘机、推土机来往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为守好稳定粮食生产“基本盘”,莫旗始终坚持把好“五关”,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推进,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统筹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双峰驼、白绒山羊、小黄牛保种技术和措施创新等领域基础研究
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双赢,近年来,萨力巴乡积极抢抓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坡改梯”机遇,对全乡9.2万亩中低产坡地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成为敖汉旗唯一“坡改梯”全覆盖的乡镇
引导农户抓好产品经营,推动农区居民成为产业工人,积极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为家庭农牧场,引导农户、家庭农牧场组建专业合作社
同时,通辽市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通辽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法》,建立健全了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力争新增社会化服务面积100万亩,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培育支持力度,为农牧民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统购统销、疫病防控等服务,提升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其中,“先建后补”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通过提前规划、精准设计,简化工作程序,节省工时两个月以上,按照“谁使用、谁建设、谁管护”原则,建设主体全程参与,实现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
我们要一体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和农村牧区现代化,统筹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走出独具鄂尔多斯特色的工业城市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