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民族团结如此自然

 

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哈木拉提·吾甫尔致新医学子的一封信

题记: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同学把民族团结真正作为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信仰,并将这种态度、习惯和信仰变成一种基因,深深种植在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中,非常自然地走进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

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哈木拉提(中)走进宿舍与各族同学谈心。

亲爱的同学们: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个民族团结进步年,天山南北掀起了一个个学习实践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高潮。作为校长,一直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谈谈我内心的一些感受。

“为了韩啸,我们不分你我”

在宿舍楼下见到百合提亚(主持班里工作的副班长),这个大眼睛的维吾尔族小伙子显得十分匆忙。他正在联系学校的车去接韩啸同学进行第2次住院治疗。两个多月前,韩啸同学因白血病入院,班里的同学自发发起的募捐和义演引起了校内外乃至全社会的关注,老师、同学,还有许多许多不知姓名的人慷慨解囊,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筹集了30余万元的善款,用于这个积极乐观的小伙子的治疗费用。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年轻人,为了挽救一个生命迸发出的巨大能量。然而这样的感动还在延续着。

治疗费用解决了,韩啸的照顾陪护成了问题,第一次的化疗非常凶险,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班里的同学又自发地排起了值班表,“我们学的就是临床,照顾韩啸我们当然更专业!”孩子们这么说。白班和夜班,具体的工作安排和每一个细节的注意事项,同学们一项一项严格落实。前来探视的老师同学很多,必须要严格控制,以免影响韩啸休息;探视人员的卫生状况和谈话距离更是不能小视的大事,杜绝一切对韩啸造成危险的可能;一整天的课程之后不管晚上有多困,夜间的输液必须仔细观察。落下的课程大家一起补,遇到了问题大家一起解决。这些孩子俨然成了最严苛的卫兵,最细致贴心的家长和最亲密无间的兄弟。在这过程之中,谁也没有提到民族,因为在爱面前,这样的区别毫无意义。

孩子们的热忱让我感动,孩子们的坚持让我感慨,孩子们的力量让我骄傲。这些在我们眼里平常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小家伙们”,却在全心全意地照顾着身边的同学,用全部的爱争取一个奇迹,换取一个生命的延续。相互扶持着共同成长,他们的爱,是一种大爱,不分你我,跨越民族,跨越时空。

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哈木拉提(左二)为韩啸同学捐款。

“让我们成为你的双脚,陪你去看更大的世界”

针推2013-2班的黑板上有这么一个特殊的角落,上面标注着每天轮值学生的姓名。这份看似普通的轮值表却发挥着极其不平凡的作用,它守护着一个花季少女追梦的道路,承载着一份年轻而厚重的温暖。这就是传说中“吐尔逊阿依的48双脚”所在的班级。去年,这个班因为48名民汉同学多年来坚持轮流照顾身有残疾的少数民族姑娘,护送她上下学的道路受到了学校的表彰,并引起了疆内外乃至全国重要媒体的关注。

经过他们的教室时,他们正在上课,吐尔逊阿依小姑娘像往常一样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跟班里的同学一起认真地听着老师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这样的画面很经常,而正是班里所有同学的爱和付出才换来了这样一个经常的场景。照顾一个身有残疾的同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不简单已经坚持了3年,无论风雨,并且还将继续坚持下去。见到来听课的我,同学们显得有些激动。“你们这个班享誉全国啊!谢谢你们给学校带来了荣誉!”孩子们爽朗地笑了,有着一些腼腆和骄傲。“我们班里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还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同学,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班……”说到民族团结时孩子们玩笑似的告诉我。“那你们更要把民族团结做好,那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呢!”我笑着嘱咐。“我们一定做到!”孩子们自信满满。

孩子们,你们已经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从你们第一次抱起了吐尔逊那依坐上轮椅,从你们第一次推着她走向课堂,从你们用爱温暖了一颗少女的心,你们就一直在温暖着我们,感动着我们,带领着我们。

“一个个微行动彰显民族团结大内涵”

走访基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的时候,我看到王延蛟老师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本精美的教科书,这是一本学习维吾尔语的入门书籍。我问他:“你在学习维吾尔语?”“对,我很感兴趣,每天哈斯木老师都会教我几个词。”我随便指着书中的一个维文词语:“这个怎么读?”他略有思索,身边的哈斯木老师笑呵呵地看着他说:“这个咱们早上才学过的。”王延蛟老师略显羞赧,随即磕磕巴巴的念了出来。这一刻我深受感动,不仅是民汉师生自发结对子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热情,更是他们之间的一个眼神、一段对话像兄弟一般的情谊让我感动。

民族团结不仅是简单的交往交流,更要重视情感交融、凝心聚力。以日常小事为嵌入点,在共同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

在2016毕业季,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哈木拉提(中)向即将毕业的学生颁发证书。

“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一次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的调研中,我问起大家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微行动。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程路峰显得犹豫不决、欲说还休,教研室的各位老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窃窃私语着,像是经过一番商讨后的决定。

“校长,这件事本来是瞒着大家的,但您问起,我们就在这说吧……”原来,教研室一位少数民族老师的女儿在去年年底得了罕见的结核病,手术后还要经过一年的治疗,这让本已拮据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她日渐消瘦,让教研室里的老师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同事们多次提出要提供一些帮助,都被好强的她谢绝了。无奈之下,同志们便瞒着她偷偷组织了爱心捐助,从每位老师到教研室、再到学院,大家都在为这位老师奉献一份自己的爱心。程书记在述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旁边的这位老师一直强忍着眼泪,却最终没能忍住。我相信,此时她的眼泪是幸福的,因为她被各位同事的真心和真爱包围着,大家真心实意地把她的难处当成了自己的难处,把她当成了家人般去关心,去爱护,去分担。

我凝视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其中的好几位我非常熟悉。记得不久前,就在已故的帕尔哈提·克力木教授的葬礼上,他们流着悲伤的眼泪忙前忙后,真诚地表达着他们对老师、同事和兄长的沉痛哀悼。我深深被这种氛围感染了。民族团结像一粒种子,看起来很小,却在心里发了芽、扎了根,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学生的误闯和我的误撞”

民族团结不在一时,而在平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3号公寓315宿舍是我的联系宿舍,这里面住着1回3汉4位同学同学。在一次对宿舍的联系走访中,我和我的孩子们正在谈心,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突然莽撞闯入,一头扎进亮亮同学床头的被褥,嘴上还在大声吵嚷和数落着学校的“不是”,悲叹自己作为医学生学业的繁重和“悲催”的境遇......可以想象,宿舍中的其他学生此时都已经惊讶地不行了。正好这时,马小虎同学端着饭紧随其后走进宿舍。这个维吾尔族小伙在抢着要吃马小虎手中饭菜的同时,才发现了他身后的“另一番天地”。我想此事恐怕是这位学生(艾米如拉江)人生中遇到的最“囧”的一件事了。

类似的情景还有一个让我难忘。当时是每周三的联系宿舍日,我们正在我的联系宿舍315宿舍谈论着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话题,忽然另一个宿舍的一名少数民族学生(伊尔夏提)一边喊着小杨同学的名字一边冲进班级,问小杨借西服去参加学校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小杨二话没说,随手把放在床角的西服向着他抛了出去。伊尔夏提并没有看到坐在同学中间的我,对着小杨来了句:“哎呀,你这个勺娃娃,怎么直接就扔过来呢”,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以上是我在走访联系宿舍过程中的“偶遇”。两名学生的“误闯”以及我的“误撞”,让我撞见了孩子们平时最自然最本真的一种生活状态,撞见了一种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的青春情谊。

同学们,新疆医科大学是一所民族团结缔造的学校。我们风雨同舟60年,薪火相传一甲子,一代代新医人传承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正是有了这样团结的他们,这样团结的我们,才有了新疆医科大学的发展,才有了新疆医科大学的稳定。民族团结于我们而言如水、如阳光、如空气一般,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但却不可或缺。对我们而言,他就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一种不自觉的融合,一种流动在空气中的默契。我想,民族团结应该是一种超越生活方式、超越文化背景、超越信仰、超越性别、超越年龄、超越社会经济地位等等超越一切偏见和狭隘的理解和尊重,是发自内心地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是一种没有任何隔阂、任何障碍的团结;是一种自然的、朴素的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而我们,正在践行着这样一种团结。

民族团结,于我们而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正如我在药学院调研时问道:“你对民族团结怎么看?”同志们说:“在我们心中,没有民族之分!”这正是民族团结最好的答案。

哈木拉提·吾甫尔

2016年6月

在2016年毕业典礼上,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哈木拉提(中)为即毕业生拨穗留念。

 

塔里木大学预科教师朱新红:少数民族学生的汉族“妈妈”

有这样一位老师,被她的少数民族学生亲切的称为 “妈妈”。有这样一位老师,经历中年丧子之痛却勇敢的走出阴影,把全部的爱给了自己的学生,用自己大海般的胸襟为她的学生营造了温暖的港湾。她就是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预科班教师朱新红。

“预科班的孩子们,虽然我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但是我有你们,我爱你们,只要有爱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跨不过的坎。”这是朱新红老师在一次报告会上对预科班学生讲的话,现场的学生潸然泪下……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谈起朱新红老师,很多预科班学生对她的评价都是要求严格但责任感特别强,很善良,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特别关心。

朱老师给学生每天都制定了早读要求,9点1刻必须到教室早读,而她自己在9点10分也会准时到教室。在MHK(汉语水平考试)前期,朱老师都会早早的到教室看同学们自习。

她的学生在作文里写道因为感冒想请假,但看到老师带病上课,自己也不好意思请假了。

“她对我们要求特别严,但很有责任心。有一次她嗓子疼,话都说不出来,还拿着话筒上课。”阿丽婷阿依说道。

“现在上了专业班,但仍然很怀念那段时光,感觉自己很幸运,遇到她”。她的朋友都很羡慕她有一个这样的老师当班主任。古兰班尔跟我们说道,自己在预科班的时候觉得特别累,她没想到大学还要怎么努力,事情特别多,但后来她理解了。

朱老师没有因为自己的事情落下过学生一节课,即使是2008年9月那段心情低谷时期。同事们都说她跟1号楼前面的王震雕塑一样,风吹雨打都不倒。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朱老师在每年预科新生到校后,会挨个查看学生的详细资料,尤其是单亲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的,性格内向的,她会特别关注这些孩子。她让心理委员帮她观察同学们的状态,有那些不对及时反映给她。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和单亲的人,她会时时关注她,通过QQ群给她写信。朱老师说:“这些孩子都特别懂事,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加上语言障碍,很多事情都不愿给别人讲,怕给别人增加心理负担,通过QQ可以像朋友一样跟她交流,解决她的心理问题。”

朱老师还经常到学生宿舍去查看学生生活状况。一个单亲家庭的家长亲自从库尔勒跑到学校去见这位老师,因为语言障碍,她带着她的妹妹一起过来,她说有这样一个老师在这带她的孩子,她很放心。

“妈妈,生日快乐”

2008年8月的一场交通事故,使得这位母亲永远的失去了她的孩子,中年丧子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一种沉痛的打击,她的心情陷入了低谷,至今仍无法走出这个阴影,只能用工作来弥补情感上的伤痛,但她的爱人和学生一直在支持安慰着她。

每年的6.16和母亲节,预科班学生的同学都会悄悄的进行策划,只为了给朱老师一个惊喜。2015年5月10日,朱老师在说说上写到“今晚的一幕让我永生难忘,跨进教室班长和团支部书记手捧着精致的花盆翠绿的花送到我的面前,全班同学起立异口同声地说:“祝老师妈妈节日快乐”我热泪盈眶,随后回头一看黑板上也同样写看这几个字,黑板两旁写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词,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全班同学齐声唱起了这首歌,这一刻我感动的不知说什么,这群孩子你们的行为让我感动,我怎么能舍得你们呢?”失去了一个孩子,但朱老师获得了一群孩子的爱。

“只要你给他们一点点的关心,他们都会加倍爱你”。在朱老师眼中学生都是她的孩子们。当朱老师感冒嗓子疼时,学生会早早的买药放到她的讲台上,下雨了,路上有很多水坑,会提醒朱老师上下班骑车注意安全,天冷了,让她多加点衣服。每年过完节回来,学生都会给老师带自家的馕,瓜和杏干,虽然很普通但在朱老师看来弥足珍贵。

“我和我的汉族妈妈”

阿恩沙尔来自伊犁新源县,父母均是牧民,来到学校后,学习一直都很用功。他的汉语基础比较差,但他不耻下问。时间久了他对朱老师的信任和依赖感增强,有什么事都跟朱老师讲。一年预科结束后的暑假回到家乡没有多久,他的一个好朋友家遇难,他的家里拿不出钱,为了救助这个朋友,就给朱老师打电话说:

“妈妈,能给我借500元钱吗?”我问他做什么,他只说有急用,我当即把钱通过邮局给他汇去,这件事给他的这个朋友很大的帮助,也给他们一家解了围。回到学校后他才告诉我这事,但他说他手头没有钱还我,我就开玩笑说,这点钱就当是我帮你的朋友的。至此以后,他在内心真的把我当做自己的母亲。现在在76团工作的阿恩沙尔一直管朱老师叫“妈妈”,虽然毕业多年但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的母亲节和教师节都会送来礼物和祝福。

朱老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自从1988年到塔大来教书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讲台。朱老师的愿望是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好妈妈。在这个讲台上她教了28年的书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虽然不舍,但迟早要放手。

还有3年,朱老师就要退休了。她说她要好好珍惜在讲台上的每一天,尽心准备,用足够的知识去满足学生,时光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深纹,但她一看到学生就精神焕发。 退休了就去偏远地区做义工把生活过的有意义一点。(杨明方  张改荣)

 

塔里木大学三名少数民族学生勇救落水儿童不留名

“我们是一家人,不能见死不救”

获救小男孩杜瑞强的父母来到塔里木大学,给三名见义勇为的少数民族学生阿曼(抱小孩者)和塔来古力(右一)、古丽热亚尼(右三)致送锦旗。朱新红 摄

“感谢三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救了孩子的命!”6月2日下午,地处南疆军垦新城阿拉尔市的塔里木大学校园里出现动人一幕:前些年从甘肃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二团十连务工的杜军红、王运兰夫妇,带着不满六岁的儿子杜瑞强专程到学校,向奋不顾身跳下水渠救起小瑞强的塔里木大学预科班阿曼·赛提等三名少数民族学生表示感谢,锦旗上印着两行金色大字“见义勇为,品德高尚”。

三名见义勇为的少数民族学生,分别是塔里木大学预科4班男生阿曼·赛提(哈萨克族)和预科12班两名女生塔来古力·吐鲁孙(柯尔克孜族)、古丽热亚尼·阿斯哈尔(哈萨克族)。

塔来古力从小在伊犁特克斯草原长大,还没见过真正的沙漠。5月28日这天是个周末,她就与另外两名来自哈密的哈萨克族同学一起,沿沙漠公路S210省道骑行百余公里,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雅县的沙漠游玩。下午六点半左右,他们返回学校途中,在十二团十连附近塔里木河南干大渠桥头歇歇时,眼前发生了情况紧急的一幕。

“不好,有人掉进渠里了……”塔来古力突然发现,在距离桥头南向大约30米的水渠中央,一个小孩顺着水流漂了过来,身子渐渐下沉,嘴里不停冒着水泡。水渠边,一个稍大的小女孩双手握着木棍,伸向水渠中央试图营救。水渠岸上,还有几个小孩顺着水流边跑边喊:“瑞强,瑞强,坚持住啊!”

情况紧急!眼看孩子顺着水流就要穿过桥洞了,右半身已完全沉入水中,只露出头和左臂浮在水面。三名学生扔下自行车和背包,飞快地从桥上飞奔下来。哈萨克小伙阿曼纵身一跃,从桥北边跳进渠里,奋力向男孩靠近。他终于抱住孩子的腰,双手将男孩举出水面,缓慢向渠岸靠去。随后下水的塔来古力和古丽热亚尼则手拉手,在水渠边上接应,合力把小男孩救上了岸。

“如果再迟一步,孩子可能就没救了!”塔来古力回想起来有些后怕。当时上岸后,小男孩面无血色,嘴唇发紫。他们利用急救常识,小心翼翼地将小男孩仰卧平放在地上,双手交叉按压胸部。小男孩嘴里先后吐出几口水,逐渐有了知觉,睁开了眼睛,逐渐苏醒过来。

塔里木河南干大渠距离阿拉尔市5公里,是在兵团军垦战士1965年修的鹅卵石引水渠基础上改建的水泥渠。渠深近两米,两边渠堤是斜坡。刚开始,孩子们在水渠边玩耍时,渠里水还很浅。后来,灌溉引水流量越来越大,但小瑞强不知道危险降临。等到比他大三岁的姐姐发现险情,小瑞强已经被水越冲越远……

“当时只想着救人要紧!当我靠近孩子的时候,水已经到了我的脖子,渠水又深又急,我也不会游泳,还穿着衣服,在水里动作很困难。如果没有两名女同学接应,后果真是不堪设想。”阿曼同学如是说。

危急时刻,三名少数民族学生奋不顾身挺身相救。危险过去后,当他们准备离开时,这才想起自行车、背包连同手机,都扔在了几十米外的桥头。

第二天,获救男孩杜瑞强家所在的十二团十连治安员刘启华了解此事后,辗转打听到塔里木大学三名见义勇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姓名。5月30日,获救男孩的父亲杜军红专门到学校,找到阿曼等三名同学,想请他们吃顿饭表示感谢,被他们婉言推辞了。塔来古力同学说:“大家不分民族,都是一家人。我们是大学生,不可能见死不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记者 杨明方)

[责任编辑:包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