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正文

昔日盐碱地 今朝万亩田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实施现代农牧业发展基础“大强化”行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续推进盐碱化耕地改良建设项目,不断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产品产出效率,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近段时间,临河区白脑包镇公产村村民金建熊心里美滋滋的,眼瞅着自己的30多亩盐碱地即将被改良成一片沃野,他这高兴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每天一大早都要去自家地里瞧瞧。“以前地里盐碱化得厉害,每年也就只能种种葵花,今年村里要对盐碱化土地进行改良,还实施了大破大立,明年我就能大面积种粮食和其它作物了,而且也能用上机械,省去了劳动力成本,到时候收入比现在多个三四成不是问题。”金建熊说。

金建熊所在的公产村正在实施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该项目位于白脑包镇公产村和狼山镇爱国村,共改造盐碱地2.1万亩,其中中度盐碱地2万亩,重度盐碱地0.1万亩,项目总投资4400万元,全部为自治区投资。截至目前,规划设计和工程监理已招标,土地流转正在有序进行,白脑包镇公产村7000亩土地大破大立已全部完成翻耕,植树沟开挖整形6238米,完成植树1万株;新建道路已基本完成,其中田间道路26403米、机耕路16376米,主干路整形2314米;新建毛渠完成30448米;新建毛沟开挖整形完成2740米;斗沟清淤完成5000米;水肥一体化管道完成19700米;施用农家肥2.2万方,施用磷石膏4650亩;风积沙拉运完成1万方,施用盐碱地改良剂33吨。狼山镇爱国村项目区正在完善设计方案,将尽快调整种植早秋收获作物,为早开工打好基础。据了解,临河区有耕地面积217万亩,其中,中重度盐碱地72万亩。过去,土地盐碱化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甚至已经成为部分乡镇贫困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有效提升地力,回应广大农民的增收期盼,近几年,临河区一直致力于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试验,至今已改良盐碱地22.1万亩。“以前根本不敢想什么万亩小麦、万亩葵园,种下去能收回来就不错了。”新华镇新乐村党支部书记薛志强说,过去,该村因为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可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少、产量低,村民们忙忙碌碌一年,存不下什么钱。近年来,临河区采取撒施脱硫石膏、有机肥、改良剂和种植耐盐作物等多种方式,让昔日盐碱地变成了万亩良田。“现在种什么都能有个好收成,而且咱们卖粮,都是订单,再不怕价低伤农了,收入有了保障。”薛志强高兴地说。现在,到临河区新华镇总排干北边走一遭,万亩小麦、万亩葵园等以万亩计的农业产业园一眼望不到边,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作物难存的盐碱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新途径,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必然选择。提升耕地质量和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本保障和具体途径。下一步,临河区将继续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合理调配水资源为基础,以全区中重度盐碱地为重点,因地制宜确定有针对性的改良方法。农业部门将根据盐碱化耕地特点,采用“五位一体”改良技术措施,即工程措施,采取上膜下秸阻断盐分上升通道,排走盐分;化学措施,采取磷石膏、土壤改良修复剂,置换盐分,改碱降盐;物理措施,采取深松旋耕、掺沙降容来改善土壤结构;采取施入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改善瘠薄土壤;采取种植耐盐碱作物进行土地改良。

(来源:临河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周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