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农村建设 > 正文

春天里“绿色发展”再启程 ——伊旗乌兰木伦镇打造乡村振兴样板观察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和煦的阳光中,穿梭于伊旗乌兰木伦镇7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可见枝发绿,草泛青,花欲开,扑面而来的是春的气息。

光亚“云上农场”开门纳客、绿怡生态农场投入使用、欣荣传统醋厂飘出芳香、红河情煤矸石砖厂全面复工……一股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希望的田野上勃发、潮涌,乌兰木伦镇产业发展势如破竹,乡村振兴正走进“春天里”……

“‘云上农场’,让‘老把式’有了新认知”

桃花初绽,人勤春早。

菠萝塔、算珠盘、花式叠碗……蔬菜不种在地上,而在空中;鱼菜共生、潮汐种植床、定时涨潮落潮……菜苗不长在土里,而在水中;樱桃柿子、草莓柿子、猕猴桃柿子……口感不仅有“小时候的味道”,还有“没吃过的感觉”……

这让在哈沙图村踏春郊游时,带着两个孩子“误入”光亚“云上农场”的王女士啧啧称赞,她不仅大饱了眼福,也大饱了口福,更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知科技之窗。

“光亚‘云上农场’集现代农牧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于一体,主要体现科技示范与成果展示、产业拓展与科普教育、精品生产与企业孵化。”内蒙古光亚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亚一介绍,不久,光亚“云上农场”将搭载互联网和物联网,赋能农业从种养到销售可追溯,全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

20天种植一茬,冬季也不停歇,加之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电脑全自动操控,这样的耕种速度、管理方式,让习惯“单户单干”、人工劳作的哈沙图村民董凤清,对农业生产发生了颠覆性认知。

作为一名当地就业的产业工人,董凤清在此工作已一年有余,亲眼目睹了光亚“云上农场”仅用三个月时间便从无到有,农业科技的应用令她目不暇接,但舒适的工作环境、轻松的劳作、每月3500元的工资让她很知足。

“光亚‘云上农场’带来的新模式、新技术,让‘老把式’发生颠覆性认知。”哈沙图村驻村第一书记吉仁浩雅尔一语中的。

而今,光亚“云上农场”正在准备农牧民无偿技术培训,并确定了家庭园艺、小型农场和工厂化集团生产三种发展模式。用户可以从这里“复制”一个小型的“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殖系统到自家阳台,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而针对更大体量的小型农场和工厂化集团生产,光亚“云上农场”正在组建产业联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传统农业进行“二次革命”。

“只要好好干下去,就会有希望”

春雷声声,万物复苏。

小雨中,来到查干苏村的绿怡生态农场,只见10栋温室分为两排依次排开,它的正南方不远处矗立着一座大型发电厂,电厂的西侧还有一个煤矿。

58岁的查干苏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发,指着眼前平整好的空地说:“这边规划了2500平方米的‘三产房’,主要服务于电厂外围10多家工队几百人租赁需求,温室那边计划建3座养殖棚,现都在进行土地手续审批中。”

去年,查干苏村在乡村振兴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国家能源集团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公司、寸草塔煤矿、民生银行伊旗分行三家企业结对帮扶下,并通过村集体自筹,投资300多万元建成10栋温室,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走入温室,看着眼前的西红柿幼苗,查干苏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勇和村委会副主任孙占云忍不住喜笑颜开。他们从建到种一直“在岗”,孙占云还兼任“棚长”,负责管理10栋温室。

“苗子刚栽下时蔫不拉几,但到中午就挺过来了。每天上午看一趟,下午再看一次,不来总觉得心里缺点啥。”58岁的孙占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但温室内种果蔬还是头一回。

“现在,种好我是特别有信心,但主要看日后销售。”孙占云不无担忧地说。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而光亚“云上农场”正在用智慧农业和共享农业两把“金钥匙”打开了当地传统农业发展的“枷锁”,让王永发从中领悟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诀窍”。

“首先,我们的蔬菜是绿色无公害产品,并与光亚‘云上农场’达成了合作意向,有了他们的技术支持和统种统销,周边还有几家工矿企业,种销都不是大问题。只要好好干下去,就会有希望。”王永发信心十足地说。

“让村民在家门口捧上了‘金饭碗’”

春和景明,惠风和畅。

行走在乌兰木伦村居民生活区,眼前所见令人“怀疑”,这还是农村吗?别墅、公园、社区、医院、学校、商铺、文体活动中心……城里的基本配置应有尽有,俨然置身于现代化“农村版城镇”。

登临山体公园,放眼远眺,绿色初现;乌兰木伦河畔,水鸟翩跹;村民别墅,错落有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木伦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发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群众守护下了一片碧水蓝天,也培育出了绿色发展的新动能,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在红河情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煤矸石砖厂,只见经过破碎机处理、强力搅拌、烧制等工艺流程后,一块块成品砖新鲜出炉,眼前的砖与普通砖相比,奇妙之处在于原材料是煤矸石。

乌兰木伦村通过煤矸石制砖变废为宝,并探索煤矸石复垦造田创新治理模式,让煤炭的清洁生产和绿色转化成为现实。

“2018年,乌兰木伦村变废为宝,建成了年产1.2亿块标砖的煤矸石烧结砖厂,年回收利用煤矸石30万吨。去年,生产了7200多万块,纯利润500多万元,安置就业40多人,让村民在家门口捧上了‘金饭碗’。”乌兰木伦村支委委员、砖厂负责人杨占金引以为豪地说。

面向新时代、迎接新挑战,绿色不仅成为乌兰木伦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色调,乡村在发展和振兴中也回归本色,“村强”“民富”更见“村美”。

“当前,重点计划投资1.2亿元打造‘煤海探秘’井下工业旅游,在煤矸石复垦区建设4000亩高标准现代化农田,采煤沉陷区发展经济林……”乌兰木伦村党支部书记王朝满怀信心地说,在向“中国西部第一村”进军的路上,绿仍然是最为动人的底色,让绿色滋养村庄容颜,以“含绿量”求“含金量”。

起航新时代,奋斗扬风帆。

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乌兰木伦镇坚持“生态优先、跨界融合、绿色高端”发展理念,遵循“集聚提升、融入城镇、搬迁撤并”的指导原则,以三大产业功能区和三类村庄划分为依托,高标准布局规划,绘就了一幅“大写意”,指引着全镇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奋斗不息,幸福自至,如今,乌兰木伦镇一幅“村美民富产业旺”的“工笔画”正在聚焦重点、精雕细琢。

——重点推动哈沙图田园综合体项目,在继续完善“云上农场”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投资2500万元新建现代化科技农业标准化基地14000平方米、标准化科技研发基地1000平方米;

——力争投资1.18亿元建设总占地面积5.62万平方米的奥新颐养中心和投资5700万元建设总占地面积2.84万平方米的奥新国学堂开工建设;

——有序推进木都希里村农牧业养殖项目、花亥图千亩灌溉项目开工建设,全力做好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巴图塔村5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协调配合工作;

——推动年产500吨的苏勒德村集体经济欣荣醋业纯良食用醋项目正式投产,并有计划地组织农牧民在搬迁后撂荒土地种植食醋有机原料;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首先,我镇将产业振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乌兰木伦镇党委书记高中昌说,今后,立足乌兰木伦镇是全国经济发达镇的实际,坚持“走在前列”目标定位,继续高标准谱写乡村振兴样板的乌兰木伦篇章。

春天里再启程,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乌兰木伦这片沃土铺展开来,乡村新图景愈加清晰。

(记者 孟瑞林 张涛)

[责任编辑:吴莹]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