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通辽书写新时代民生事业“幸福答卷”

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百姓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养老金连年提高……翻看通辽市近十年的“民生账单”,数不清的变化记录着百姓不断提升的获得感,见证着百姓持续上涨的幸福指数。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兜底线、保民生,优供给、促普惠,努力建设人民的幸福城市,书写出新时代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幸福答卷”。

教育综合改革成绩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深入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动教育改革事业发展。先后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创造性地推行虚实结合、工程推进、课题式攻关、项目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成立了通辽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启动了“四大工程、九个项目”的通辽市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工作;出台了《通辽市校园足球十年规划》等一批政策性文件,建设了171个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优质学校为龙头、以一校带多校的模式组建了62个义务教育联盟,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这十年,该市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自2016年以来,每年投入500万元,在全区率先实施中小学教师“市培计划”。研发了“中小学教育双语远程培训平台”,按年度高质量开展教师全员培训。

这十年,坚持人才强师战略。通过人才引进方式,按年度为各学校引进了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和全日制研究生,2017—2019年,全市仅通过人才引进方式补充教师就达1277名。同时,为农村牧区学校考录特岗教师713名,公开招聘教师1239人。三年间,累计补充教师3229人。

“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坚持人才强教战略”……这一个个有力措施背后,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教学楼,是焕然一新的老牌学校,是日益先进完善的软硬件配置,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喜人转变。

学前教育方面,2022年全市幼儿园达到879所,比2012年增加527所,增幅150%;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达到684所,占幼儿园总量的77.82%。新增自治区、市级示范园75所,建立学前教育联盟体68个。

义务教育方面,2012—2021年,全市义务教育固定资产总值从20.8亿元增加到47.3亿元,校舍建筑面积从228万平方米增加到326万平方米,生均面积增加5.09平方米。校藏图书从392万册增加到627万册。普通高中教育方面,消除2012年以来的普通高中大班额362个,全市普通高中生均普通教室面积4.34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学校达标率90.91%,体育、音乐、美术器械配备学校达标率均为93.94%,理科实验仪器配备学校达标率93.94%,宽带接入率100%,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3526元。市财政按每人每年10000元标准核定高中阶段分层教学改革试验经费。

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从1.2万人增加到1.8万人。6所中等职业学校完成了选址新建或整体搬迁,培养学生从每年100人增加到1200余人。深化产教融合,创建了28个自治区级骨干、特色、创新型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十年累计培养毕业生4.5万人。

这十年,通辽市始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健康通辽”建设深入推进

“从来没体检过。”2016年12月20日,科尔沁区余粮堡镇的王淑琴老两口一早来到镇中心卫生院做体检,这也是夫妻俩生平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检查身体。

“以前我们没有定期体检的意识,加上不想花费太多,很少有人去体检。现在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定期做体检了。经常体检能及时发现很多病,就不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不会让小病变成大病。”王淑琴说,村里很多因病致贫的人家就是因为从来不体检,最后发现得了大病,家里承担不起巨大的开销,导致贫困。

为了从源头上堵住这个致贫漏洞,自2016年开始,通辽市利用5年时间,每年对经扶贫部门认定的65岁以下的10.8万多名国标贫困人口免费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包括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项目,每人的体检费用为308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该市深入推进“健康通辽”建设,如今,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市医疗机构达到4371家,三级公立医院9家,二级公立医院25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031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48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9050人,注册护士8019人。

这十年,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市急救分站达到37个,基本实现旗县市区城关镇“20分钟急救圈”和农村牧区“30分钟急救圈”;累计创建50所“十强卫生院”、500所“百佳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这十年,深化医改取得显著成效。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全面破除了实行60多年的“以药补医”机制;医联体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组建了3个城市医疗集团、21个县域医共体、8个专科联盟;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逐步调整,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达到207种。

这十年,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强化。通辽市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实现自治区级卫生旗县城全覆盖,85个苏木乡镇、1773个嘎查村荣获自治区级卫生苏木乡镇、卫生嘎查村称号。2021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7.94%。全市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率达99%以上。全面实现了艾滋病防治“一体化”管理服务模式。

这十年,蒙中医事业全面发展。3个蒙医学科列入自治区领先学科,13个蒙医药学科列入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自治区蒙医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达到32个;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蒙中医药工作先进市,被中国蒙古学学会命名为“中国蒙医药之都”;全市15家二级以上中蒙医院已有13家建立了“治未病”中心(科)和康复中心(科)。

这十年,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被实实在在落在了行动上。

基本民生保障显著增强

“这是党的政策好,关心老百姓。”家住开发区滨河街道兴隆村的杜凤侠,11年前老伴因为脑出血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全靠杜凤侠的养老金维持生活。低收入家庭“单人户纳入”政策实行后,杜凤侠的老伴被纳入低保范畴,每月500多元的补贴,给这个家减轻了不少负担。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保障基础,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总体要求,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社会救助制度政策日趋完善,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救助对象识别精准到位,惠及全市近20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全市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2013年每人每月440元增长至2022年的每人每月829元,增长了88%。农村牧区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2900元增长至6614元,增长了1倍多。

每一项政策,都浸润着沉甸甸的民生情怀;每一个数据,都考量着百姓的幸福尺度。

——十年来,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36.3万人增长到176万人,增长了384.8%,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从14.94亿元增长到71.39亿元,增长了377.84%,企业职工人均养老金从每月1876元增长到每月2586元,增长了37.8%。

——十年来,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动态保持在4.5%以内,连续十年低于自治区控制目标;2014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连续8年突破万人大关,劳务输出年均4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

——自2017年开始,通辽市全面发放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对失能和半失能人员发放照料护理补贴分别为每人每年11700元和4500元,2022年调整为14930元和5750元,均增长28%。

——全市累计将符合条件的4.5万名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供养兜底保障范围,累计实施贫困人口临时救助7100人次,执行低保渐退期9013人次,落实重病重残单人户纳入3975人,累计投入各项社会救助资金近4.8亿元。

——全市2103个嘎查村村规民约全面修订完善,“一约四会”作用发挥明显,德治法治自治水平不断提升,惠及集中安置群众1900户、5727人。

——2021年7月,通辽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地区。现已建成并运营20所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和34所社区级养老服务站。

——通过开展“科尔沁爱眼行”社会公益活动,免费为户籍是通辽市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实施白内障、翼状胬肉眼病筛查及手术服务,已完成白内障手术2934例,胬肉手术1393例,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800余万元。

——通过开展“添翼计划”项目,对140名符合救助条件的先心病患儿进行了免费手术,切实帮助全市困难先心病儿童摆脱疾苦,解除患者家庭的后顾之忧。

十年来,通辽市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给予温暖回应,一大批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幸福、未来更美好。

[责任编辑:赵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