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内蒙古兴安盟义勒力特镇:孔雀“东北飞”的故事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站在敖包山顶,一眼望去,稻浪如海,“建党100周年”“兴安盟大米”两幅3D彩稻景观画栩栩如生。

(3D彩稻景观画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漫步在村道上,绿树成荫,溪流潺潺。开心牧场、孔雀园、水景公园等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这是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义勒力特嘎查,它是远近闻名的“花香小镇”,也是一个让孔雀“东北飞”的地方。

(“花香小镇”义勒力特嘎查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今年44岁的周海燕,是乌兰浩特市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义勒力特镇致富带头人。周海燕出生在义勒力特镇,回乡创业一直是她的梦想,在她很小的时候,曾看到过邻居家因为交不起2元钱的电费被断电,“那个时候我就告诉自己等长大了一定要改变这里的贫穷”。

爱上孔雀是缘于和舅舅的一通电话,当时舅舅跟她说自己正在吃孔雀蛋,周海燕对这种“南方的鸟”充满了兴趣,并逐渐萌生了养殖孔雀的念头。一开始家里人都反对,大家一致认为孔雀是南方的鸟,无法在北方存活。于是周海燕带着妹妹偷偷去了云南,经过实地考察,姐妹俩都觉得养殖孔雀有巨大商机,如果养殖成功一定会在家乡成就一番大事业。

(周海燕和她身后的孔雀舍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周海燕和妹妹在云南租了一辆车,买了10只孔雀。“回家的路上我们生怕孔雀受到惊吓,吃住都陪在车上。”回到义勒力特镇之后,孔雀被安置到了临时住所,姐妹俩一边饲养孔雀,一边为孔雀建新家,有时凌晨3点就要起床干活。经过了整整一个夏天,新的孔雀舍建成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两姐妹想象得那么美好。进入秋冬,天气转凉,孔雀却出现了状况,“精神不振,陆陆续续都死了,一只都没剩”,而忙碌了一整个夏天建的孔雀舍也因为翻浆地段倒塌了,双重打击更加剧了家人对孔雀养殖的反对。

但是周海燕和妹妹并没有放弃,她们发现第一批孔雀死亡是温差大造成的。周海燕和妹妹从减少温差入手,对孔雀舍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将孔雀引种的地域从云南转移至气候与家乡更为接近的齐齐哈尔。调整方案后,她们又进了一批孔雀。

(周海燕在展示孔雀羽毛工艺品制作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和上次不同,第二批孔雀安全地度过了在义勒力特镇的第一个冬天,姐妹俩欢喜地迎来了孵化的季节,但是孵化出的小雏全都是畸形或者死胎,一个都没存活。更糟糕的是,第二次修建的孔雀舍又倒塌了。

“当时我和妹妹都迷茫了,不吃不喝躺了三天,但是我们还是想养(孔雀)。”经过仔细的琢磨,周海燕猜测这次失败可能是饲料出了问题,于是她们开始走访有经验的养殖人士,翻阅书籍、查阅资料,用半年时间研制出了一套科学的孔雀饲料配方,第二年果然孵化出了一批健康的孔雀雏。不幸的是,这批孔雀养了一个多月,意外又发生了,100多只孔雀一夜之间都被老鼠咬死了,“这一局是管理出了问题”。

“三年两手空空,30万打了水漂,但这更使我们获得了宝贵的孔雀养殖技术和经验。”征服了一次次困难,周氏姐妹的孔雀养殖事业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2010年3月,周海燕姐妹俩回乡创业,建立义勒力特镇孔雀园。2011年12月,姐妹俩又成立了乌兰浩特市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

(孔雀园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创业成功后,我们俩就想着怎么能让更多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从2016年开始,周海燕姐妹就开始为村民们免费进行孔雀养殖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为冬季农闲的时候,“整个冬天我们俩都奔波在乡间的路上,逐村逐户地走访,把有意向养殖孔雀的农户接到孔雀园进行培训,结束后再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

(村民在制作孔雀标本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曾在公主陵牧场放牧的陈乌云高娃是周海燕发展的第一个孔雀养殖加盟户,过去她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去山上放羊,非常辛苦,周海燕动员她养孔雀。周海燕介绍,如今陈乌云高娃不仅把孔雀养得非常好,还建起了蒙古包,发展餐饮业,旅游旺季月入万元。

据义勒力特嘎查书记李德生介绍,乌兰浩特市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加盟与手工艺制作两种方式带动农户脱贫。周氏姐妹为加盟合作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免加盟费、免饲料和药品费的优惠政策,2018年曾为农户发放6万元的孔雀种苗,帮助农户创收利润8万元。

如今,合作社经营范围有孔雀的驯养繁殖,孔雀标本制作与销售,孔雀羽毛工艺品制作与销售,休闲观光服务,展示和展览服务,会议和会展服务,孔雀放飞、认养服务,环颈雉、鸵鸟的饲养与观赏服务等。

(孔雀标本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妹妹周海南介绍,在内蒙古养殖的孔雀,受低温影响,绒毛厚实,羽毛色泽更加光鲜亮丽,产品附加值更高,农户挣钱更多。现在,孔雀园已从封闭的产业基地转化为开放式游园,每年夏季,日接待游客500人次左右。

经过11年的努力,她们不仅让孔雀“东北飞”,还使孔雀“东北生”,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