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中青网评:整治PUSH弹窗,让网络传播回归清朗

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移动应用程序PUSH弹窗违规推送、过滥推送等扰乱网络传播秩序问题,国家网信办决定8月27日启动“清朗·移动应用程序PUSH弹窗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下称“专项整治”),聚焦突出问题靶向施策,推动PUSH弹窗传播秩序短期内实现明显好转。

PUSH弹窗违规推送、过滥推送,既扰乱了新闻秩序,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也侵害了移动用户的权益,若任其野蛮发展,首先是“新闻”的概念会被搞乱。

我国对新闻的采访和发布实行资质管理,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发的登载新闻业务资质、所属记者具有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的网络新闻媒体,其采访行为才被广泛认可,即具有合法资质的新闻媒体、注册记者才拥有撰写和发布新闻的资格。而网络时代的“自媒体”,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媒体,更不是新闻媒体,没有资格发布新闻。“网友爆料”与“新闻”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打扮成“新闻媒体”,违规制作新闻产品。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平台不支持自媒体发布新闻产品,但受商业利益驱动或监管漏洞等原因,一些平台对“自媒体新闻”没有施加太大压力,以至于发展到了PUSH弹窗推送泛滥的地步。而正因这种推送,导致了“自媒体新闻”的乱象。

关键问题是,PUSH弹窗只显示标题,用户无法分辨媒体源,只有点进去才知道是不是规范渠道的新闻。加上标题的故意渲染、夸张,往往让人“欲不看而不能”。

自媒体假新闻泛滥的结果是,一些对媒体概念不清、新闻辨识能力较差的用户被虚假信息、谣言所误导;另一方面,经常被假新闻、无聊八卦、低俗内容骚扰的用户,可能会因此患上“弹窗厌烦症”,反感任何弹窗。如此一来,也会影响到正规媒体新闻的覆盖范围。“李鬼”太多,连累“李逵”。

PUSH弹窗乱象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滥用算法推荐进行个性化PUSH弹窗。其可怕之处是,个体若长期接受、阅读个性化同类信息,势必加剧“信息茧房”效应——人人都只注意自己关注的或使自己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每天看到的信息全是自己感兴趣的,真实世界在个体视角中往往是一种“碎片化”的存在。

大数据时代,“信息茧房”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一方面,它加剧了网络群体的极化。另一方面,它导致社会黏性降低。这种情况下,一些平台、软件运营商滥用算法推荐进行个性化PUSH弹窗,这是不能容忍的。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及时出手,启动“专项整治”,同时起草《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并赋予用户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权利;整治与监管同时发力,显示的是建设清朗互联网传播环境的决心与力度。

“专项整治”所以赢得大量点赞,还因为,过滥的推送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甚至让人“抓狂”。正如工信部网站指出的:“弹窗信息标识近于无形、关闭按钮小如蝼蚁、页面伪装瞒天过海、诱导点击暗度陈仓”。面对这种现象,广大用户最困惑的问题还是:我的手机谁作主?下载了你的软件,就成了你的地盘?

然而,不论是相关法律法规,还是监管部门依法发布的相关文件,都对“平台、运营商作主”的规则说“不”。此次“专项整治”,对违规者无疑是又一记重拳。而其中透出的深层信号则是,我国互联网立法及监管方向日益明朗,网络秩序将越来越规范,而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马涤明)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