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最美科技工作者】苏美霞:内蒙古地质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从事地质工作40年来,没有比发现矿更令人欣慰的,那一刻感觉无论吃多少苦都值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苏美霞说到。苏美霞是地质战线上一面旗帜,引领着内蒙古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领域的生产和科研,吃苦耐劳和精益求精是她工作治学的品质。她几十年如一日,不畏艰难,奋战在地质一线,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重大项目,每一项研究成果都饱含着巨大付出。正是这份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对科学领域的专研精神,支撑着这位普普通通的女地质队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今年58岁的苏美霞依然奋战在野外一线,她说“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很多人认为,快退休了,又是女同志何必这么辛苦?苏美霞却说,干一行爱一行,人生不留遗憾。苏美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想在退休之前再系统梳理一遍内蒙古地质,也要把团队地质新人扶上马、再送一程,让他们走得更稳,行得更远,做好地质事业传帮带传承。

1983年,苏美霞从河北地质学院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专业技术工作,这一干就是近40年。

地质工作者常年奋斗在深山荒漠、原野海洋,工作流动分散,条件艰苦。在山沟、密林、戈壁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艰辛的足迹和勤劳的血汗,他们向祖国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地质资料和矿产资源。苏美霞说,除了辛苦,更多的是别人对地质工作的不理解,总认为地质看不见摸不着,玄玄乎乎。其实他们的工作处处饱含科学性,总结起来就是观察、记录、取样、分析。

苏美霞先后参加、主持完成内蒙古地区20多幅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发现了毕山银铅矿、乌日尼图钼矿、乌兰德勒钼矿等多处金属矿床,助力了内蒙古矿业经济发展。2004-2007年,苏美霞做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河套地区3万多平方公里的多目标地球化学测量,在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土默特左旗等地圈出多处富硒土壤耕地,为后期当地富硒农产品种植提供了技术选区。

2008-2013年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开展,项目要求分年度提交铜铅锌银金锡等21个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当时,时间十分紧迫,加之内蒙古自治区幅源辽阔,几十年的地质工作积累了海量的资料,汇总研究编图建库工作量巨大。为了与全国工作进度一致,苏美霞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十几个小时,中午只留半个小时午饭时间,晚上加班到十点以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终于在2010年3月按时提交了第一批铁金矿产预测物化遥相关成果,物化遥各专题成果全部获优。

2018年苏美霞已55岁,本可以从事相对轻松一点的研究,可她坚持到野外一线工作,与项目组成员一道野外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无论烈日当头还是荆棘满坡,下山后还要挑灯研究到深夜。几个月的野外苦战,几个月夜以继日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成果,终于在2019年年度工作方案评审时获专家组高度好评,方案评优,在2020年完成的最终成果评审时不只获得“优秀”,而且获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近年来,苏美霞紧盯影响国家资源安全的国家级大兴安岭成矿带和世界级白云鄂博稀土矿等重要领域,开展了创新性工作,获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带动了内蒙古基础地质研究。她首次在白云鄂博地区发现了由幔到壳的低阻穿刺体,提出了低阻异常与幔内软流体活动有关,幔内软流体垂向上涌模向漫溢,是引发白云鄂博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之深部地质因素的创新性成果认识。

白云鄂博稀土矿属世界级特大型矿床,但有关其成因研究至今未成定论。大地电磁测深低阻穿刺体的发现,为研究白云鄂博稀土矿成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幔内软流体向壳内运移是形成白云鄂博特大型稀土矿的主导因素。

同时,白云鄂博地区低阻穿刺体的发现和创新性认识,为白云鄂博特大型稀土矿、浩尧尔金矿和哈达门沟金矿等超大型多金属矿的解释提供了深部物理学证据,为破解世界级白云鄂博稀土矿成因开辟了新的思路。 (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段丽萍)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