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成就巡礼·科教篇】科技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签约。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苏永生 摄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记者 苏永生

“十三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自治区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为推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自治区支持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的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从2016年的9.1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2022亿元,增幅55.7%。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累计投入59.6亿元,为自治区科技事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科技成果对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苏永生 摄

“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共实施国家科技项目1359项,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8.58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7项,资金2.83亿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项目147个,资金1.36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1185项,资金4.39亿元。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产生。自治区共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273项、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项目2436项,重点支持现代农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发展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与自主产品开发。

沙漠科学治理。(资料图)

大型农业喷灌。 (资料图)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八项措施》《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研究出台了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自治区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科技创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九项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出台了“科技兴蒙30条”,共计制定96项改革政策和创新措施,多举措激励创新创业创造。

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不断加强。增设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14家,实现了全区盟市全覆盖、延伸到重点旗县区。2019年登记技术合同1217项,金额25.99亿元,比2016年分别增加了99%和88%。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5家。

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机制进一步健全。支持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项目584项,支持经费8.07亿元。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项目的实施,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持续开展技术交易后补助,共支持合格项目1169项,补助资金10163.2万元,引导激励先进适用技术在自治区转化落地。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强化。稳步推进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包头农业科技园区成功晋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准格尔旗入选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积极推进国家级乳业、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工作。支持建立了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内蒙古草业与草原研究院等47家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培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科技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十三五”期间,累计推荐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38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7人、创新团队4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推荐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163人,培育创新创业团队77个、创新创业基地7个。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柔性引进院士208人次,累计合作实施项目474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290项,攻关解决技术难题337项。

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累计服务种养殖合作社等机构400多个,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700多项。推广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选聘科技特派员4000多人,累计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服务贫困村3000多个。

内蒙古通威高纯晶项目厂区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金泉 摄

科技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截至“十三五”末,全区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58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16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自治区科技服务示范机构60家。2019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07家,同比增长20.6%,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700多亿元。落实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2015年至2019年,全区享受政策企业从91户增长到864户,加计扣除总金额从7.34亿元增长到51.69亿元。

积极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民间投资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先后联合“一行三会”制定出台了《推进自治区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设立了科技协同创新基金、启动了科技成果质押融资工作、推动内蒙古股权市场设立了“科技创新板”,初步建立起自治区科技金融结合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科技协同创新基金总规模达到8.05亿元;科技成果质押融资风险补偿金规模1.4亿元,支持企业97家,撬动银行贷款22.99亿元。

[责任编辑:朱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