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主旋律作品是时代最强音

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不断探索脱贫致富路径,通过奋斗获得美好生活的故事。剧集一路高开高走,形成了观众追剧、舆论热议、专家赞许、各平台评分登顶的罕见现象。

该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倾情创作的创作态度,打动了无数观众。大家纷纷化身“精神村民”,去挖掘故事背后的原型人物,用从观剧中汲取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激励现实生活,这部破圈的电视剧不仅让观众再次体会到现实主义的魅力,也再一次确证——主旋律作品是时代的最强音。

《山海情》的故事从1991年延及当下的中国,以闽宁镇的发展历程为创作命题,展现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宁夏两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描绘了一幅雄厚壮阔的脱贫故事画卷。其中每个人鲜明的角色刻画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无论是身为乡村基层干部的马德福,还是勤劳善良坚韧质朴的水花……这些质朴的身影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血与汗使人泪目。也证明了党领导文艺的成功之道,使得《山海情》在扶贫题材高峰上留下深刻感人的艺术价值。”剧中,从涌泉村到金滩村到闽宁村直到闽宁镇,一路演变正对应着我们国家近30年来扶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闽宁镇的故事题材厚重而宏大、真实而具体。其中既有辛酸的贫困史,又有一代人艰苦奋斗脱贫的精神奋斗史,展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党与人民血肉与共,紧密联系之情。

闽宁镇的题材丰厚,几乎可以涵盖中国脱贫攻坚道路的全部内容。东西协作、移民搬迁、生态建设、发展生产、养殖种植、劳务输出、技术引进、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这些改变贫困的中国方案给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驰骋空间。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立身之本。

剧集播出至今,无数网友纷纷点赞,弹幕之中与作品共情,跟着剧中人物遭遇或喜或悲,观众哭着笑着感动着思考着。仲呈祥说:“它昭示了一条真理,作为大众化的电视剧创作,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永恒的魅力、生命力、感染力,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立身之本。”

《山海情》最让人动容的即在一个“真”字。一路真情实意地创作,作品走到了无数人心里,也立住、留下一个个深受观众热爱的人物形象。马得福立足‘苦瘠甲天下’的乡土,跟着张树成的脚步,围着大有叔、栓闷叔、白校长、水旺、尕娃这些‘吊庄户’的日子转,在胼手胝足、执着隐忍中成长,走忠于职守的‘独木桥’、弃个人荣贵的‘高速路’。他和张树成一样,历尽风沙、不减风骨,是宁夏人民的赤子,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楷模。”当剧里剧外的人都从生活和人民来,一部好剧有了最真诚的泥土芬芳、生活气息。

真实的中国故事和淳朴的中国乡村文化风格形成了《山海情》真实的情感力量之源。剧中许多情节,都折射了厚重而淳朴的中国文化传统:比如凌一农教授,他不仅帮助村民探索种蘑菇致富,还要带着团队帮助村民销售,甚至不惜自掏腰包只为一个承诺。他更循循善诱带出马得宝等一批年轻徒弟,在贫瘠的土地留下科技扶贫的希望和信心。又如白校长,他一心为了学生,体现教育扶贫,扶贫扶智的理念。白校长和凌教授作为剧中人物灵魂启发式人物,让我们明白了将智慧的种子撒满大地,才能开出智慧的花朵不是一句空话,想要脱贫要抓牢根源,既要使人民物质充足但是更要明白精神脱贫的核心地位。影视剧作为文化思想传播的主流,更应该明白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可盲目追求流量,娱乐至死,好的影视人应该是深入挖掘现实正能量,沉下心静下来好好地打磨社会所真正需要的内在主流精神文明。孔令娜)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