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干柴洼的红色回忆

走进古浪县干城乡干城村,只见村东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纪念塔,塔身上“红军西路军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十分醒目。

“这里是当年西路军在干柴洼突围的主阵地。这次战斗,是西路军进入古浪第一次大的战斗,是过河以来遇到的第一次挫折。”古浪战役纪念馆馆长王凯介绍。

古浪战役纪念馆馆长王凯向记者讲述干柴洼战斗的经过。

1月20日,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新媒体集团“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小组走进干柴洼战斗所在地,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战斗往事,追寻烈士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五军、九军、三十军及其直属部队两万多名将士奉命抢渡黄河西征。

1936年11月10日,天刚蒙蒙亮,西路军左纵队九军进抵干柴洼。干柴洼是个不大的山村,四面高山,中间低洼,军事上易攻难守。

指挥部权衡了这里的地形特点,在村东的娘娘庙岭、山城沟梁制高点和北面古城子滩修筑工事、布置防线、狙击敌人。

红九军刚进至干柴洼地区,马元海率马彪等四个骑兵旅和民团尾追而来,在干柴洼东侧的山城洼等处向红九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九军在娘娘庙岭等处不断组织火力,坚守还击。

干柴洼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和纪念塔。

11月11日,马家军集结全力,步骑合战,在国民党所派数架战斗机协助下,由东、南、北三面向红九军阵地猛扑过来,企图围歼红军于干柴洼。一时娘娘庙岭的阵地失控。敌军占领了娘娘庙,继续往村子俯冲,大队人马蜂拥而入,向军部直压过来,情况十分严重。

万分危急关头,军部一科科长刘培基率领机关人员打退了敌人的三次进攻,在第三次反冲锋时,刘培基跳出院墙阵地,带着部分参谋人员和通讯员,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行反击,不幸头部中弹,光荣牺牲。

千钧一发之际,二十五师迂回到敌后,重新占领岭顶,向敌发起冲锋。敌军顿时大乱,弃马逃跑,红军夺得战马40余匹,乘胜骑马反击。

战斗持续到傍晚,敌人以骑兵掩护步兵,仓皇退却,战斗方才渐渐平息下来。此战,红军伤亡200多人。夜间,二十七师坚守干柴洼,掩护主力撤离,向横梁山前进。

全媒体采访小组走进干柴洼,重温烈士们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村里90多岁的老人回忆说,将士们很友善,敲门告诉他们马上要打仗,让大伙躲起来。”王凯说,多年来,干柴洼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和西路军浴血奋战的精神,在当地广为传颂。

采访小组聆听干柴洼战斗细节。

为纪念在干柴洼战斗中牺牲的将士,1992年8月,古浪县干城乡干城村全体民众自发组织在西路军曾征战过的娘娘庙岭东侧山湾里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塔。

2000年清明,由甘肃省委宣传部支持,古浪县民政局和干城乡筹措资金,在纪念塔前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左右两面刻着“为国捐躯推翻三座山,留得丹心照汗青;造福乡里实现先烈愿,继承大业后有人”。

2013年8月,古浪县民政局对烈士纪念塔、纪念碑和干柴洼战斗指挥所遗址进行了重新修缮保护,并对烈士纪念碑碑文进行了完善。

这些不畏牺牲、有着崇高信仰、坚定意志的英雄将士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永远珍藏在人们的记忆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东 叶海 张铁梁 施秀萍 伏润之 杨唯伟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梓潼)

[责任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