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唱响凝心聚力的铿锵旋律——2020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越是风大浪急,越需要凝聚最为广泛的思想共识,构筑最为坚实的精神支撑。

2020年,注定会被历史铭记。回眸这一年,面对国内国际局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主动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不移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汇聚起书写时代华章的强大精神力量。

筑牢思想根基

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加快,理论武装工作也要紧紧跟上。

过去一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地坚定主心骨、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

俯瞰内蒙古大地,处处涌动着学思想、学理论的热潮——

全国两会结束后,自治区宣讲团成员孙杰来到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卓资山镇六苏木村田间地头,与村民们拉家常,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动实践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至上的理念,并鼓励乡亲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回顾这5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家想一想在咱们身边,这些年有哪些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结束后,“自治区8090青年宣讲团”成员高欢欢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群英社区宣讲五中全会精神,与居民们亲切互动。

这些是我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分众化为抓手,推动理论宣讲入脑入心的缩影。针对农牧民、城镇居民等不同人群编写分众化《宣讲提纲》,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百姓名嘴”和专家学者等,建立三级宣讲人才库,组建博士宣讲团、8090青年宣讲团,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3500多支“理论学习轻骑兵”志愿服务队伍以小分队形式开展常态化面对面宣讲。

数字是生动的诠释。围绕全国两会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等重大主题,全区全年累计开展宣讲8.7万场次以上,覆盖人群207万人。

紧锣密鼓开展线下宣讲的同时,一大批融媒体理论宣讲产品在全网推送。电视理论节目“开卷有理”“学习强国”内蒙古分平台、“北疆理论风景线”微公号等,推出理论文章以及各类微视频音频、微语音、H5等理论产品1万多件(次)。

抓好理论武装,必须不断提升理论研究阐释能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设立专项课题开展研究。与中国社科院联合举办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黄河几字湾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论坛,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去年5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印发《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办法(试行)》,对盟市、区直单位、高校、企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进行巡听旁听,推动学习质量不断提高,理论指导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愈加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大地绽放耀眼光芒。

奏响抗疫强音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庚子年春节的祥和与喜庆。-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新冠肺炎是什么?”“疫情防控情况怎么样?”“我该怎么做?”……疫情之初,一连串的疑问和未知悬在人们心头。

稳民心抗疫情,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责无旁贷。报、台、网、端、微、抖、快“七位一体”的宣传模式,奏响了抗疫强音。

传递党的声音有高度——及时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坚定全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疫情的信心。

权威发布有速度——疫情防控动态、医疗防疫知识、相关政策法规解读……自治区共举行72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将信息准确传递给广大群众。

抗疫故事有温度——开设“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抗击疫情我在岗”“抗疫英雄赞”等专题专栏,生动讲述战疫一线党员、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勾勒“舍小家顾大家”的抗疫英雄群像。

科普防疫知识有热度——刊播《防疫保健歌》《49秒动漫告诉您如何安全返程》等短视频、新闻海报、H5融媒体产品,广泛普及防疫知识。

辟谣监督有力度——网站首页首屏、客户端首屏显著位置链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相关入口,或开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谣专区”,方便网民实时查证。

阐释解读有深度——围绕热点问题充分答疑解惑、回应各方关切,形成有力的正面舆论引导。如针对人们担心的境外输入问题,媒体纷纷深入采访,解读“闭环式管理”,让群众放心。

乌兰牧骑队员在家录制或直播视频,全网播放超2.5亿次。与湖北省委宣传部联合在网上点对点推送“与湖北同心战疫·草原音乐为您加油”短视频,播放量7.3亿次。开展“宅出美好生活”群众性居家文化文明生活竞赛活动,点赞量超1721万次,鼓舞信心、激励斗志、舒缓情绪,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一大批解疑释惑、感动人心、激励斗志的精品力作,似一股股暖流,把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传遍内蒙古大地。一个个逆向而行抗疫英雄们的感人事迹铭刻于心,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鼓舞着各族群众奋勇前行。

激活攻坚动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做好脱贫攻坚的宣传工作尤为重要。

这一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狠下“绣花”功夫,统筹内宣外宣资源、集中网上网下优势,提前做好宣传主题策划,瞄准媒体聚焦点,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

“现在我们树尔营村没有贫困户。”金秋时节,走进托克托县河口管委会树尔营村,只见阵风吹过,稻浪起伏,远远望去,犹如千亩土地铺上一张黄绿色的地毯。谁能想到,这里过去大多是白茫茫的盐碱荒滩,大片土地撂荒。

讲好内蒙古故事。宣传战线走向田间地头,聚焦脱贫一线,记录全区各地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时代足音,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加油鼓劲。精心组织重大主题报道,开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等重大主题宣传,组织全区各级媒体开设“只争朝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等专栏专题,开展“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典型宣传,全面展现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攻坚克难的故事,在全区上下凝聚起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

网络名人助力决战脱贫攻坚。来自全国的32位网络名人深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宣传我区脱贫攻坚和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情况,记录内蒙古在转型升级奔小康路上的努力与成就。截至去年10月27日16时,活动创建的话题“网络名人行脱贫攻坚看内蒙古”共引发2万次的讨论,阅读量高达2.4亿,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营造了良好网上舆论氛围。

扶贫先扶志。从茫茫林海、千里草原到戈壁大漠,“农牧民夜校”“讲习所”、农村“大喇叭”遍地开花,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草原轻骑兵”走进田间地头、草原深处,向贫困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惠民政策和扶贫政策。乌兰浩特市在17个嘎查村试行了“积分制”考核模式,从产业发展、和谐家庭、公益美德、乡村建设、奖励惩罚等几大项目开启“扶志”之窗,并围绕农民思想素养提升,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系列巡回宣讲和“好家风、好家训”巡讲活动。如今,再次走进这17个村庄,房前屋后干干净净,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贫困户你追我赶实现了稳定脱贫,还有了长期发展的产业。

文艺文化战线投身脱贫攻坚。举办内蒙古2020“打赢脱贫攻坚战”主题美术作品展览,美术家们用手中的画笔讲述扶贫故事,生动展现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和内蒙古脱贫攻坚取得的新成就。书法展、文化慰问演出、摄影展……各地艺术家从文化和精神层面,进一步激发全区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凝聚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凝聚团结伟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内蒙古工作至关重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桥梁和符号,要坚定不移地普及、推广。”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更广阔的生产生活领域中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证各族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与梦想的思想基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一个个采访对象的声音犹在耳畔。过去一年,我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开展推行国家统编教材舆论宣传引导,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宣传声势。

主动发声引导,提升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会不会取消蒙古语教学?”“小升初学生在新学期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教学,孩子们小学基础比较弱,小初教学衔接问题怎么解决?”……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教育部门在官网发布信息,自治区举办新闻发布会,媒体第一时间进行报道。

全媒联动,形成强大宣传合力。各级各类媒体多角度多维度开展正面宣传阐释,全媒体刊播、全网推送。去年9月10日起,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媒体统一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广泛采访各地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深度访谈教育、文化、社科和经济界有威望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代表人物与内蒙古籍知名人士,共刊播各类报道7700多篇,全网累计发布7.3万条。

全面开展主题宣讲和学习教育——

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资料》《大众读本》、分众化《宣讲提纲》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大众读本》,推动各盟市委和各委办厅局党委(党组)中心组深入学习,举办区直单位、理论骨干、盟市和旗县宣传部长、乌兰牧骑队长指导员等6个专题培训班。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宣讲队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8109场(次),直接受众6.5万人。

自治区省级领导分别到我区部分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勉励青年学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志愿服务集中活动,聚焦农村牧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嘎查村,以理论政策志愿服务宣讲为重点,综合开展各类志愿服务。

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内蒙古大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锻造精神脊梁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回眸过去一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立心铸魂,成风化人,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区上下开展“践行报国志·永远跟党走”“爱祖国担大任做新人”“国旗下成长”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爱国歌曲学唱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理想信念的光芒在青少年心中闪亮。

微光成炬,志愿力量温暖人心。固阳县银号镇大营子村82岁潘月娥老人的四个儿子都在外地务工,老人生活非常孤单。大营子村“拉话话”志愿服务队了解情况后,隔三差五到老人家中与她“拉话话”,为老人排忧解难。“拉话话”志愿服务队是固阳县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尝试,这些来自乡间的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队,通过拉家常,给留守的孤寡老人带去温暖。

“您点单,我服务!”一年来,全区上下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1万场次,“志愿红”成为内蒙古的暖色调。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示范。自治区每月发布一次“北疆楷模”重大典型,王晓东、武汉鼎、赵永前、江来柱、“绿色乌审”治沙群体等一大批时代英雄涌现,像一座座灯塔,激励人们不断前行。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自治区大力推进“红色百年内蒙古”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电视剧《枫叶红了》在央视播放,舞剧《骑兵》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锦绣小康》入选第八届“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神奇的蒙古马》获“夏衍杯”优秀剧本奖……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我区深入开展“乌兰牧骑月·一切为了人民”活动,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开设网上乌兰牧骑,推出乌兰牧骑日志等品牌栏目,让广大群众从网上网下、大屏小屏尽享精神文化大餐。

实施“智慧广电”网络服务进村入户和“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工程,在电视端为群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融入群众生活日常。群众性文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让群众拥有更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物承载着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我区不断强化文物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武安州辽塔、阿尔寨石窟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开展全区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推进文物数字化建设,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站在新起点,扬帆新征程。新年伊始,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肩负光荣使命,正在为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凝聚新的力量!(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俊楼 及庆玲)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