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持之以恒,培育公民道德建设良好生态

位于大连市城市公园和广场的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景观。光明图片

黄渤海之滨,辽东南之角,2020年大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提起文明城市,不仅要关注高楼大厦、流光溢彩的城市面貌,更要关注的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文明城市中的文明市民。大连不算一座很大的城市,但志愿者却很多,大连人民爱国、爱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公民意识深入人心。大连城美、人美、心美,公民道德建设硕果累累的背后,是持之以恒培育公民道德建设良好生态的不断努力。

与思想同向,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历史的洪流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人民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党的创新理论不仅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价值导向,也为公民道德建设创设了和平、富足、和谐的社会条件。

大连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理论宣讲体系,第一时间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送到机关学校、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宣讲成绩突出,社会成效显著。特别是一大批义务宣讲员活跃在基层,学习真理、传播真理,涌现出“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将军宣讲员”李光祥、沙河口区老战士报告团、甘井子街道社区理论宣讲团、宁佩英工作站等先进个人和集体。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大连的公民道德建设建立起强大根基,获得了更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历史同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

公民道德建设非一时一世之功,需深植历史文化沃土之中,需世世代代传承和养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了修心、修身、修行的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蓬勃有力的集体潜意识,更有众多扶正扬善、为国为民的“英雄原型”立德﹑立功﹑立言,用伟大的人格力量塑造公民道德的历史基因。

在大连,学习国学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国学经典被运用到企业管理、教书育人、家庭关系、修身励志等各个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相互交融,家规家训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大连拥有令人瞩目的革命历史和大量的革命文化资源,包括关向应故居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焦裕禄事迹展览馆、旅顺博物馆等等,这些思想教育基地犹如一个个红色磁场,不断凝聚着广大党员群众的奋斗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连机关事业单位、军队国企和各类学校特别是大批高等院校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生长发展的主要载体,引领带动公民道德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与时代同步,助力化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公民道德具有时代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具体要求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温饱型生存方式向小康型生活方式转变。社会发展会解决大量旧的问题,但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需要社会个体积极回应时代变化,从微观具体领域为社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公民道德产品,助力化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大连的公民道德建设紧跟时代步伐,在各个方面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特别是在志愿服务活动上,从党政机关走向全社会,从官方主导到人民主体,从生活帮扶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领域拓展,从早期的学习雷锋、慈善义工,到保护海洋环境、支教偏远山区、守护迁徙候鸟、服务节庆赛事、劝导文明交通,再到社会治理、心理疏导、自闭儿童关爱、法律援助、家庭教育、生态环保技术推广等等。这些活动促进了社会公平、增进了社会和谐,及时察觉时代变化中的社会需求,为国家政策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先行探索经验,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与社会同构,优化组织和制度筑牢长效机制

公民道德建设是塑造人、改变人、成就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始于个体,归于个体。一方面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方能以德化人,立德树人。另一方面也需通过社会化的组织活动,构建道德建设共同体,形成道德建设的群体性场域,使社会个体获得更强大的力量支撑。同时,制度建设可以使参与道德建设的个体获得更稳定的支持、更明确的预期、更方便的行动,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为公民道德建设建立起长效机制,使个体与群体、个体和社会、个体和国家间形成优势互补,建立良性互动。

大连公民道德建设的组织化和制度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支撑。早在2002年,全国第一支慈善义工队伍就出现在大连。近年来,大连大力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出台了《大连市志愿服务条例》,依法规范和保障志愿服务。目前,大连活跃着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团队)7700余支,注册登记志愿者已达到127万人。从2012年开始,每个星期六是大连的志愿服务日。每到这一天,全市10个区级志愿服务工作总站、600多个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都举办志愿服务大集,上万名志愿者在家门口就可以就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大连市中山区,“中山志愿”微信平台上线3年多来,已对接志愿服务10万多人次。组织优化和制度提升,使大连的公民道德建设从个体驱动走向组织驱动、制度驱动,从分散走向整合。

与人民同心,在生产和生活中彰显道德力量

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必须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实际结合起来,既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又积极有为、循序渐进。应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道德逻辑,依靠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感需求,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设计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渠道载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人民群众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知信行,感悟真善美,让爱与善的力量润泽生命,获得自我觉察、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从而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目前,大连共有全国、省市各级道德模范100多人、身边好人900多人,他们发挥榜样的力量,以自身人生经历解读公与私、得与失、施与受的辩证关系,在帮助他人中实现了自我成长、自我升华,弘扬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精神。一位爱鸟协会的组织人曾对志愿者谈道,“我们救助的不仅仅是受伤的鸟儿,更是一颗颗善良的爱心,对于市民的爱心,我们要精心呵护,倍加感恩”。他们怀着一颗颗感恩的心播撒爱的种子,带动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主动参加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培育出生机勃勃的公民道德建设良好生态。

(作者:韩占元,系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