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垃圾分类督导员: 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早上7点多,伴着微微晨光,赛罕区大学东路街道祖光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包玉荣就已经守候在小区的垃圾桶前翻垃圾、分垃圾,这是包玉荣和同事们一天工作的开始,她的主要任务就是查看垃圾分类是否正确,发现错误及时重新投放……

“我们每天早上都必须与垃圾清运车争时间、抢速度。”紧了紧衣服,包玉荣将垃圾桶周围的卫生清理干净,再到厨余垃圾桶边,查看是否有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整理。“身为垃圾分类督导员,除了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还要进行厨余垃圾分拣,分拣工作必须要赶在垃圾清运之前。像厨余垃圾分拣,只能赶早不赶晚,如果晚了,垃圾被清运走了,就不能分拣了,每天早、中、晚分拣要进行三次。”包玉荣告诉记者。

“同志,这是厨余垃圾,不能投放在这个垃圾桶内……”看到一位居民投错垃圾,包玉荣赶忙纠正。“每天的早中晚是垃圾投放高峰期,我会在垃圾分类投放点旁督导居民正确投放。除了固定时间,其他时间我还会给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包玉荣说。

“垃圾分类督导员,别看名字体面,还有专门的红马甲制服和小红帽,但是工作性质却没有想象得那么‘高大上’。”包玉荣告诉记者,首先是工作量大,一个垃圾分类督导员负责300户居民家的厨余垃圾分拣工作,他们要从不同类别的混装垃圾中翻出厨余垃圾再重新投放。其次是工作繁重,一天三次,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日,即使穿着棉服戴着手套,室外作业几个小时下来,也冻得够呛。

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性质,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而包玉荣为什么要主动参加呢?

“党员就得起到带头作用,社区工作就得有人带头。”就是抱着这个信念,包玉荣这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曾经的社区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垃圾分类督导员的队伍中。“退休后来到呼和浩特市,平时没啥事儿,就想为社区发挥些余热,哪儿需要我,我就去哪儿。”包玉荣笑着说。

“如今,家家户户都开始重视垃圾分类了。”包玉荣对此深有感触,居民们从不配合到主动询问、积极正确投放,垃圾分类督导员至关重要。自从事这项工作以来,包玉荣和两个同事一道,把祖光小区900多户居民家的厨余垃圾分拣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从分拣质量到分拣数量,多次都受到街道的表扬。“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寒风中,包玉荣系紧了头上的围巾,就又开始了分拣工作。

“像包玉荣这样,不怕脏不怕累,主动走上垃圾分类督导员岗位的,在大学东路街道还有41位,他们在大学东路街道的40个小区兢兢业业开展厨余垃圾分拣工作,每天分拣厨余垃圾约2600公斤。”大学东路街道城管办副主任索文军告诉记者,“由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习惯将垃圾统一装袋扔掉,为帮助居民改变生活习惯,街道办事处配了垃圾分类督导员,一方面宣传垃圾分类,一方面进行厨余垃圾分拣工作。”

据了解,从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大学东路街道就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街道城管办具体负责,街道各部门、各社区全力配合,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中。同时,街道还要求辖区各物业单位切实履行好职责,将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无死角。

截至目前,大学东路街道开展大型垃圾分类宣传活动3次,张贴户外宣传图版77处,入户宣传12000余户,发放家用垃圾分类桶2652只、垃圾分类宣传彩页21000余份,微信转发垃圾分类知识约2000余条。购置垃圾分类桶570只,为辖区76个小区布设四分类桶85组,实现了四分类垃圾桶布放100%。此外,还为街道机关和社区居委会配置了户外四分类垃圾桶和室内三分类垃圾箱。

“大学东路街道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垃圾分类意识根植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索文军告诉记者,下一步,街道还将加强垃圾分类箱房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小区增加垃圾分类宣传阵地,制作垃圾分类单元牌,打造垃圾分类知识文化广场,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大姐,药渣子丢在哪个垃圾桶?”“这属于厨余垃圾。”夜幕降临,气温降得更低了,包玉荣又准时站到了小区的垃圾桶旁,开始工作……

●本报记者 刘军 通讯员 吴乐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