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中国的脱贫智慧】村民好多都是种菜能手

一场小雪之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根堡村的道路边,一栋栋温室大棚都铺上了淡淡的银装。

气温升高后,44岁的谢丕霞将大棚上的雪扫了扫,便将卷帘卷了上去,让棚里的油菜享受一下日光浴。进了大棚,满眼的绿色,生机勃勃。10厘米左右的油菜苗嫩绿茁壮,杂草都看不到几根,看得出是经过了主人的精心打理。

“政府倡导的这个产业真是好,比种大田强多了。这些年我家的生活多亏这个温室大棚。”谢丕霞说。由于丈夫常年患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治病前后花了30多万元,谢丕霞家经济很困难,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种植大棚蔬菜,她家的日子好起来了,去年脱了贫。

谢丕霞告诉记者,利用这个温室大棚,她一年能种三四茬菜,有柿子、黄瓜、豆角、西葫芦、油菜等。由于离市区近,都不愁卖。蔬菜市场价格好了,一年能挣三五万元,即便价格不好,也能收入一两万元,生活有保障。

据根堡村党支部委员巴天翔介绍,根堡村地少,人均3亩左右,过去村民生活比较差。后来村里发展了奶牛养殖,村民收入渐渐提高。但十几年前受奶粉事件影响,乳品企业大幅提高收购标准,奶牛养殖散户产的奶难以出售,村民都不再养奶牛了,根堡村的产业发展和村民收入受到了很大冲击。

赛罕区政府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倡导发展设施农业,建了很多温室大棚。根据村里的人口数量,根堡村先后建起了1150座大棚,平均下来人人有一个。巴天翔说:“分配原则是占谁家的地多,给谁家分的大棚就多,有的农户只有一栋,有的分了10多栋,政府还从外地聘请了高水平的技术员指导村民种菜。现在,根堡村村民好多都是种菜能手,有的还发展起了采摘、观光,收入更高。”

记者来到村民巴润平家的“巴氏庄园”家庭农牧场,他家的12个温室大棚都用铁栅栏围了起来,铺了水泥路。在他家的温室大棚里,草莓已经开始成熟,鲜红诱人,翠绿的黄瓜、黄色的小柿子也挂满了枝干,已经有市民前来采摘。

“现在一斤草莓能卖30多元,采摘到明年5月份,加上其他蔬菜和桃子等,我家的棚一年挣个三十几万没问题。设施农业是来钱产业!”巴润平说。

巴天翔说:“近年来,依托设施农业这个产业,并经过不断的新农村建设,根堡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好,多数村民都用上了水冲厕所。乡村振兴,我们根堡村正在一步步实施,步伐很稳健。”

链接

内蒙古把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质量作为稳定脱贫的新起点、全面小康的新亮点、乡村振兴的新支点,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性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改善脱贫地区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激发脱贫地区和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同时,注重用制度创新巩固脱贫成果,着力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各方面抓出成效、创出经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带领广大农牧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开启新征程。

□本报记者  钱其鲁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