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家庭教育不能忘了本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家庭教育分论坛上,有关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话题被频频提及。那么,要如何消除教育焦虑?我认为至少我们每一位家长可以从自己做起,从平时小事做起,以对生命的悲悯化解教育焦虑。

从事家庭教育研究与写作十多年来,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围绕这五个“本”字,即本质、本职、本分、本来和本然: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家长的本职是什么?本分又是什么?家庭教育的本来面目应该是什么样?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家庭教育回归本然?思考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当下中国,太多的家长忘记了家庭教育的“本”。

有一次我去一个县城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一位县妇联的干部对我说:“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家长素质相对低一些,对家庭教育非常不重视,家校共育工作很难开展。”这句话说的的确是实际情况,相对而言,小地方的家长比起大城市的家长可能大概率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是会低一些。但引起我思考的是:家长与家长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真的是由他们所处的城市起决定作用的吗?

在我看来,大部分大城市的家长和小地方家长的区别可能就在于,给孩子报形形色色培训班的花销更多,花在培训班路上的接送时间更长;相同之处是,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地方,家长们都无一例外地坐在培训班门口津津有味地刷手机。

因此,当下中国其实是非常缺失正常的、正确的、本然的家庭教育,不少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应有的功能及其特殊价值,而只是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伸,使得家庭教育处于尴尬地位甚至可有可无的境地。有些家长成了应试教育的陪练,孩子放学后不是带着孩子继续上课外辅导班,就是监督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孩子的业余时间除了上课就是作业,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完全围绕应试训练而展开,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被“抽空”了。

那么,正常的家庭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呢?那就是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与“精神成长”,具体怎么做呢?我把它细化为五件事。家长如果能用心、坚持陪伴孩子做好五件事,孩子将受益无穷。这五件事是:吃饭、阅读、运动、谈心、旅行。为什么要做这五件事?因为这五件事关乎孩子的“身体成长”与“精神成长”,关乎孩子的生命健康、人格健全与长远发展。

一些家长恰恰是把力气用错了地方,花大价钱、大力气给孩子报培训班,恨不得让孩子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扑在学业上,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灵成长和感情需求。家长如果时时考虑到孩子是生命至上,就一定要努力地把目光从学业上抽离一些出来,不要等到悲剧发生再来后悔,不要等到孩子抑郁再来醒悟。在这全民教育焦虑的时代,每一位家长至少可以从生命本身去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安全角度去陪伴孩子,在焦虑的缝隙里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不那么焦灼,不那么辛苦,也不少年老成。要以对生命的悲悯和理解化解教育焦虑,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为孩子营造一个焦虑大环境下的清新“小气候”。

回到文章开头的五“问”,我的回答是: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的本职是当好孩子身体成长和精神成长的引领者和支持者,家长的本分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家庭教育的本来面目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过正常人的生活、过一种温暖的家庭生活;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家庭教育回归“本然”?坚持陪伴孩子做好吃饭、阅读、运动、谈心、旅行这五件事。家长要防止家庭教育“学校化”“知识化”,回到家庭教育本源,要为了孩子的心灵健康、人格健全,切切实实、坚持不懈地做点事。 (作者:王莉,系家庭教育指导师)

[责任编辑:辛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