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扎根漠河的“北极消防员”

11月7日,漠河市北极村消防救援站的消防车在路上巡查(无人机照片)。

中国最北消防救援站——北极村消防救援站坐落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来自外省的7名“北极消防员”扎根这里,与孤独和寒冷为伴。北极村虽小,但消防工作绝不含糊,防火、训练样样求精。消防员们“进百家门”“帮百家事”,践行着“寒风吹不倒、冰雪压不垮、极寒冻不走”的北极消防精神。

新华社发(张涛 摄)

初冬阿哈湖景如画

11月10日,小船在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游弋(无人机照片)。

初冬时节,贵州省贵阳市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色彩斑斓,景色怡人。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雾漫三峡

11月7日,在长江三峡西陵峡上游湖北省秭归县兵书宝剑峡水域,船舶在云雾蒸腾的江面上行驶。

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贵州松桃:采收油茶助增收

11月8日,村民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街道一家油茶加工厂分选油茶籽。

时下,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种植的油茶进入成熟采摘期,当地村民趁着晴好天气采摘、晾晒、加工茶油果。近年来,当地利用荒山荒坡和弃耕土地种植油茶18万余亩,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新华社发(龙元彬 摄)

鸟瞰羊湖

这是11月3日拍摄的羊卓雍错风光(无人机照片)。

羊卓雍错简称羊湖,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境内,自然景色美丽迷人,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湖赏景。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福建连江:“海上牧场”渔耕图

11月10日拍摄的连江县安凯乡的“海上牧场”。

当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的“海上牧场”,渔民驾船穿梭在养殖网箱和浮标之间,呈现出一幅海上渔耕的壮美画卷。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甘肃东乡:布楞沟村“换新颜”

这是11月9日拍摄的布楞沟村折红二级公路(无人机照片)。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布楞沟村硬化村道20公里,修建边沟18.5公里、桥梁1座,折红二级公路穿村而过,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布楞沟村曾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的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布楞沟村通水通路、新建农村住房、配套卫生室等,建成设施齐全的布楞沟小学,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逐渐成为布楞沟村的主导产业,并通过合作社等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迎战”物流高峰

11月10日,在中国邮政集团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在总包待发区内作业。

“双十一”即将来临之际,中国邮政集团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员借助分拣设备加紧作业,保障“双十一”高峰期间物流正常运转。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走进“村史馆” 感受家乡发展变迁

11月9日,小学生在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前东葛村“村史馆”内参观。

当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中心小学组织学生们走进前东葛村“村史馆”,通过参观生活老物件、农用老器具、老式家具等,让孩子们感受家乡发展变迁,感恩幸福生活,留住浓浓的乡情。

新华社发(梁孝鹏 摄)

谷神星一号商业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搭载发射天启星座十一星

11月7日15时12分,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并顺利将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预定轨道。

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江西赣州:小蘑菇成就大产业

11月12日,在赣州市章贡区火燃村一家菌菇企业,工人查看金针菇长势。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采取“示范园+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目前,该区年产金针菇、香菇、平菇等各类鲜菇6000余吨。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山东青岛:校园招聘会助力毕业生就业

11月7日,大学生在山东科技大学秋冬校园双选会现场寻找合适职位。

当日,山东科技大学秋冬校园双选会在青岛举行,吸引了众多应届毕业生前来求职。

新华社发(张进刚 摄)

贵州丹寨:搬迁安置点 巡游庆佳节

11月11日,在贵州省丹寨县金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身着节日盛装的搬迁群众挑着传统节日用品参加“吃新节”民俗巡游。

当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金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举办民俗巡游活动欢庆苗族“吃新节”,来自四个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身着苗族传统盛装,挑着糯米、米酒、鲤鱼、猪肉等“吃新节”的必备物品,在巡游中载歌载舞,展示苗族传统节日风俗和入住安置点几年来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发(陆德华 摄)

山东沂源:初冬柿子加工忙

11月8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一果品合作社,工人在挂晾加工的柿子。

初冬时节,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的柿子迎来加工季,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加紧对采摘的柿子进行加工,处处可见一派红火忙碌的景象。

新华社发(赵东山 摄)

让“西安制造”再迎高光时刻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D打印的“铝合金点阵结构”展品(11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扎根漠河的“北极消防员”

11月6日,消防员在漠河市北极村消防救援站院内训练。

中国最北消防救援站——北极村消防救援站坐落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来自外省的7名“北极消防员”扎根这里,与孤独和寒冷为伴。北极村虽小,但消防工作绝不含糊,防火、训练样样求精。消防员们“进百家门”“帮百家事”,践行着“寒风吹不倒、冰雪压不垮、极寒冻不走”的北极消防精神。

新华社发(张涛 摄)

藏东脱贫影像:“指尖神韵”助力脱贫

嘎玛德勒老人和他的唐卡弟子(10月3日摄)。

今年88岁的嘎玛德勒老人是唐卡嘎玛嘎赤画派第十代传承人,被西藏自治区授予“唐卡艺术大师”“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的称号。

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技能保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8岁的嘎玛德勒在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成立了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使民族手工艺从家族作坊式的生产向集中生产转变。精湛的手工艺品逐渐走出了山沟,也带动群众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嘎玛德勒共有学员460名,其中112名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责任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