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文化大发展托起百姓幸福梦

文艺演出受欢迎。

接受书法艺术熏陶。

文化是城市之魂,文化事业是一份全民共享的民生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从民生角度出发,始终注重文化事业发展,以“中国书法城”“中国赏石城”建设为抓手,致力于打造乌海特色的文化产业,不断夯实文体设施基础,培育群众文艺团体壮大,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和品牌化,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了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也极大地提升了百姓的快乐指数与幸福感。

文化产业绚丽多姿

范嘉麟在海勃湾区公园南路经营一家书法培训机构。走进这家仿古的小楼,阵阵墨香袭来,正值上课时间,几名学生跟着他练习笔法。老师授课认真,学生学得专注。

“我开过中医理疗店,也做过玉石买卖,可只有教别人写书法时,我是最快乐的。”范嘉麟说,从事书法培训6年多来,他已将兴趣与事业结合,且渐入佳境。他表示,会将书法培训进行下去,因为,在“中国书法城”,这是一项朝阳产业。

伴随着书法文化的欣欣向荣,书法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经过多年的大力培育和发展,我市已形成集书画创作、研讨、装裱、销售为一体的书画产业,从事文房四宝、书画装裱、书法培训等的人员越来越多。目前,我市有不同规模的书法培训班100余家,经营书画及笔墨纸砚的书苑、画廊、书画装裱店铺200多家,年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

市赏石协会副会长张宝桥则目睹了我市奇石产业不平凡的发展。2004年,张宝桥和郝孝礼等人发起成立了乌海奇石假日市场。2013年10月,由张宝桥参与策划,民间人士投资的“万豪·桥文化街”诞生,搭建了奇石产业发展的新平台。张宝桥说,2012年,“中国赏石城”花落乌海,这不仅是一张金质的城市名片,更为奇石乃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

我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方向,在书法、奇石“双轮”驱动下,多措并举全力推进,使得文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市有针对性地综合施策,编制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意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审命名管理办法》《关于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等多个制度性文件。

与此同时,我市还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组织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建立了基础文化企业名录库和文化产业项目库;多次召开文化产业分析会,对文化产业工作进行调度和部署,为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决策做好服务。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促进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我市多措并举,着力打造节庆特色品牌,连续举办了十一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和七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承办了第二十六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分会场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等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书法城和中国赏石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促进了文博会展、书法、赏石等产业迅速发展。

截至目前,我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有758户,其中规模以上法人单位23户,资产总额35.2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

从类别上看,我市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新闻广播电视、广告、旅游、娱乐、网络文化市场、珠宝首饰、民间工艺美术品、书画奇石、书刊音像、演艺、出版印刷及文化艺术培训等方面。

文体设施不断完善

日前,“翰墨书香·与爱同行”乌海市大型慈善画展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开展,本次共展出以山水、人物、花鸟为题材的中国画团扇和小品110幅。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不少市民徘徊在作品前,有的举目凝思,有的相互讨论作品,有的拍照留念……“看高端书画展览,首选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这里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有着高级的艺术享受,应当说,这个馆的建设是政府给百姓办的大好事与大实事。”市民高守业说。

“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已发出闪光……”日前,海勃湾区新海社区服务中心多功能厅内,海之梦合唱团正在排练歌曲《山楂树》。

“2018年8月份,新海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我们正式入驻。中心有15个功能室,特别是多功能厅,绝对一流,完全能够满足日常排练和演出需要,而且,对提高团队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海之梦合唱团负责人黄巍说。

合唱团成员卢冲说:“社区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这些退休老人有了娱乐的地方和精神寄托。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我,感觉特别愉快。”

无论是文化场馆的“高大上”,还是社区活动场所的“接地气”,都是我市不断加大文化硬件投入、完善文体设施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倾向于文化民生,先后投入近30亿元,建成了市文体中心、市图书馆、市科技馆、煤炭博物馆、蒙古族家居博物馆,以及青山翰墨园、法制公园、书法广场、甘德尔景区摩崖石刻等。

同时,我市已建成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及书法基地54个、书法活动室80个、各类文化广场149个、“小舞台”43个、草原书屋55个,建设社区和农区综合文化室110个,农区已基本实现综合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全市初步形成了市有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区有文化馆、图书馆,镇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室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格局。目前,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面积达到38.1万平方米。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0月25日,“我们的节日·重阳”2020年市群众艺术馆文化惠民演出在人民公园北门浓情上演。

舞蹈、合唱、马头琴齐奏等11个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节目依次亮相,悠扬动听的音乐、轻松欢快的舞蹈,老人们听得入神,看得喜悦,整个表演活动中,掌声和笑声不断,演出现场其乐融融,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市民张玉峰告诉记者:“节节有演出,月月有精彩,咱们乌海的文化舞台从来没让人失望过,咱们老百姓啊,看的是‘红火’,品味的是幸福。”

而文化活动红红火火的背后,是文艺团体的日渐活跃和我市对文艺团体的鼎力支持。

市总工会四合木合唱团团长李忠介绍说,合唱团成立于2006年,在合唱团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政府给予了很多的关怀和帮助,得到了诸如“以奖代补”这样的政策支持,正是乘着政策的东风,合唱团才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并屡获大奖。

“我是声乐专业出身,市里举办的各类公益培训对我帮助特别大。”市群众艺术馆满都呼合唱团团长莲花说。

近年来,我市以资金投入推动均等化,充分发挥“以奖代补”资金作用,市、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奖励扶持文体类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利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补助经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年均接待市民60余万人次;以人才培养推动均等化,结合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将市歌舞团37名专业技术人员下派到社区、农区担任文化辅导员,对基层文化骨干和带头人开展专业培训,带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均衡发展,年均开展群众文艺骨干培训活动210余次,培训人员13000多人次。目前,全市常年活跃的群众文艺队伍达到了261支。

随着文化设施的完善和群众文艺团体的增多,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成为文化惠民的主渠道。目前,全市形成了“天一剧场”文化惠民大舞台、广场文化艺术节、曲艺周末乐、“书法五进”、社区文化艺术节等8大文化惠民品牌,送文化下乡活动已连续开展了11年。

与此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先后邀请40多个国家的艺术团体来我市演出,并派文化艺术团体先后到国外及多个省区进行文艺演出;以“乌海书法万里行”为品牌,先后赴西安、嘉峪关、重庆北碚进行了书画交流活动;邀请全国著名画家李小可等40余名画家来我市开展写生创作活动;举办了“相约乌海”四城市书法联展等各类交流展20余次;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办“中国书法城·乌海城市形象展”;2014年,我市书法家以“亲、诚、惠、容”为内容创作的书法精品在“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活动期间,作为国礼赠送给东盟10国文化部长。   (董巍巍  文/图)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