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只争朝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突泉县“2355”扶贫资产管理模式荣获国家组织创新奖

金秋时节,行走在兴安盟突泉县各乡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直通各家各户;一个个扶贫项目拓宽了农户增收致富渠道……在脱贫攻坚的“大考”中,突泉县交出了高分“答卷”,全县1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765户23357名贫困群众脱贫。今年,突泉县不仅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还因成功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2355”扶贫资产管理模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2355’管理模式,不仅实现了扶贫资金资产的规范管理、安全运营,也加快了我们的脱贫进程,更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不竭动力。”突泉县委书记屈振年说,“2355”管理模式,解决了如何发挥好扶贫资产形成的资产收益、实现资金全程风险防控、让其在阳光下高效运行、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难题,让扶贫资产能持续滚动发展,让贫困户持续受益。

“2355”中的“2”是指双向追踪摸家底,给扶贫资产找“主人”。先是横向查扶贫资产都有哪几类,再纵向查这些扶贫资金用到了哪个村、哪个户。该县梳理出了2014年以来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受益群体,摸清了每一项扶贫资产数量和具体位置,形成了一整套账本。资产的主人找准后,他们从上到下逐级发放确权书,让贫困户和村集体吃上“定心丸”。

“2355”中的“3”是指三级监管明责任,给资产找了3个“监管人”。突泉县编织了“县级统管、乡镇辖管、村级直管”的三级责任体系网,提高了扶贫资产风险的捕捉和防御能力,让“谁的孩子谁抱走,谁也别当局外人。”

“2355”中的第一个“5”是五权明置防风险。突泉县给扶贫资产上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分配权”“监督权”“处置审批权”等5个制度“保安”,不但筑牢了扶贫资产的“防火墙”,还让扶贫资产能“滚雪球”,给贫困户栽上了“摇钱树”,给村集体和扶贫企业建造了“聚宝盆”。突泉县聚美恒果企业就是受益户之一。“我们公司与274户贫困家庭、453名贫困人口建立资产收益模式,运营到户扶贫资产436.4万元,每年将资产年收益的10%给贫困户分红。2018年以来,453户贫困户每年获得资产收益总计43.64万元,人均达到了980元。”聚美恒果经理刘树辉耐心地给我们算着账。

“2355”中的第二个“5”是五化运营保收益,给资产找了5个“保姆”。突泉县组建扶贫资产管理公司这个服务平台,探索“运营专业化、投向多元化、决策流程化、防险系统化、收益长效化”的路子。目前,县扶资公司这个专业的保姆团队,已经代管村级资产4.77亿元,年收益4500万元以上。“扶贫资产的合作手续门槛很高,不但要把厂房和奶牛全部抵押,还得设共管账户,接受干部驻企监管和第三方评估。虽然管理的部门和人多,但确实解决了我们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突泉县天兴奶牛公司总经理刘大伟说,“得益于扶贫资金的注入,现在我们的奶牛存栏从2000头增加到8000头了,日产鲜奶超过50吨,比以前赚钱多多了,每年还给村集体经济创收800多万元呢。”

扶贫资产管理公司还将部分扶贫资金注入到突泉县绿丰泉肉牛养殖企业合作经营,如今这个企业把从澳洲进口的5100头安格斯牛繁育到1.7万头,建成了蒙东地区最大的安格斯牛养殖基地,屠宰厂、有机肥厂等项目也上了马,形成全产业链,每年给村集体分红1100万元。现在全县养牛10.6万头,牛存栏量三年翻两番,产业入户覆盖率达到23%,户均存栏2.1头,1267户贫困群众年均增收1.1万元,扶贫资产不仅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产业发展也给农民增收插上了翅膀。(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