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回眸“十三五” | 西乌旗:草畜平衡农业建设模式引领富民强旗

“十三五”期间,锡林郭勒盟西乌旗结合自身地广人稀、天然草原广阔的实际,坚持以生态保育草畜平衡为目标,以畜牧业绿色发展为主线,走出了一条草畜平衡农业建设模式,进一步引领富民强旗。

西乌旗制定出台了《西乌旗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和《西乌旗天然打草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将土地面积72%以上的重点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完成80%以上草原确权承包工作,累计投入5.2亿元,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2016年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涉及禁牧面积7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2258万亩,固定打草场面积604万亩。全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主要包括“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草畜平衡区固定打草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涉及6个苏木镇、93个嘎查、13480户牧户、45323人、2932万亩草场。其中:2258万亩草畜平衡奖励资金标准为每亩每年3元,投资为6774万元;604万亩草畜平衡区内固定打草场补助资金标准为每亩每年5元,投资为3020万元。

依托草畜平衡发展模式,牧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西乌旗向全旗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牧民发放奖补资金,提高了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生产效益,带动了全旗牧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据统计,牧户每年户均收益8627元、人均收益2388元,有效增加了牧民政策性收入。第一轮草原奖补政策实施时牧民享受政策性补贴年均提高了2388元/人。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以来,牧民享受政策性补贴年均提高了2294元/人。

西乌旗是一个纯牧业地区,全旗主导产业以肉牛、肉羊为主,马、骆驼为特色产业。“十三五”以来,西乌旗重点围绕乌珠穆沁羊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把建设规模化饲料生产基地作为发展基础,把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集群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作为重要依托,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集群发展、融合发展。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扩大畜产品加工能力,加强绿色品牌输出通道及能力建设,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谋划全旗畜牧业生产加工发展,培育形成“肉、乳、草、特”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建设国家级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战略愿景。

西乌旗把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畜牧业经济结构、促进牧业提质增效和牧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全面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京津沙源治理工程、设施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新牧区示范嘎查建设、防灾饲草料贮备设施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扶贫整村推进等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5.81亿元,建成畜用暖棚9060座/92.77万平方米,牛羊圈8880处/230.98万平方米,储草棚367座/27.25万立方米,牲畜免疫注射栏286个,打水源井1691眼,围栏草场2066万亩。开发不同草原区域的畜牧承载力监测技术、草畜营养平衡技术和控制放牧利用技术等,形成以天然生态为主要特征,土地密集型的草畜平衡发展模式,有效缓解畜牧业发展与生态恶化的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畜牧业生产条件,最终促进牧民增收草原增绿。

西乌旗通过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机制,使全旗草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得以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草畜平衡农业建设模式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让牧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西乌旗广大牧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推进草原承包确权工作,草牧场流转也逐步从无序向规范化转变,呈现出“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良好态势。据监测显示:草场植被盖度提高10%,优质牧草占比重提高5%,天然草原多年生植物种类由政策实施前的每平方米12种增加到目前16种,优良牧草所占比重也由25%提高到30%,草原地上生物量达到每亩81公斤。

草原是牧民的命根子。草原好,牛羊就壮。驱车草原牧区,不时可见牛羊成群、膘肥体壮,还有牧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十三五”期间,从粗放性发展转向规模集约化高效,从单一结构转向三产融合,从简单利用转向生态红利共享,草原畜牧业发生了深刻变革,草畜平衡农业建设模式引领富民强旗,一曲高质量发展的新牧歌正在唱响乌珠穆沁草原。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