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小康路上,风景美如画

◎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何星辉 实习记者 代小佩

夏末秋初的巴松措,被一片蓊蓊郁郁的原始森林覆盖。抬眼望去,雪山起伏、碧空如洗。碧绿的湖面,像一块镶嵌其间的玉带,随山势流转,绮丽多姿。

每天上午9:00,25岁的错久村村民次仁央宗,会步行5分钟来到巴松措的湖心岛,开始一天的讲解。岛上的一草一木,她烂熟于心。

湖心岛,如今养活了次仁央宗一家。她的父母和丈夫在湖心岛做保安或环卫工作,4口人的月收入超过1.6万元。这对于曾经靠种地、养牛、挖松茸生活的一家人来说,难以想象。

这几年,次仁央宗亲历村庄发生的巨变:村里的电网日益“坚强”,网络信号覆盖到家,游客越来越多……她憧憬着,未来能自己建一所民宿,将家乡的美与全世界分享。“脱贫攻坚不等不看,小康路上敢闯敢干。”

村民能就业,村里能分红

每天清晨,将一对龙凤胎儿女送到幼儿园后,次仁央宗便迎来属于自己的时光。到巴松措湖心岛讲解,在她看来,有趣、充实,能结识天南海北的朋友。

地处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的巴松措,是西藏东部最大的堰塞湖。这里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场、文物古迹云集,景色殊异,四时不同。

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次仁央宗,见证着家乡因旅游带来的高光时刻,也经历过不堪回首的穷困潦倒。“小时候家里穷,只种了几亩地的青稞,养着一头牛,父母农闲时去附近的工地上拉石头、水泥,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初中毕业后,次仁央宗辍学。

此后,她先在茶馆工作了一年,后来听说巴松措要创5A级景区,大量招聘讲解员和销售员,就来报名,并成功应聘。在景区餐厅做了2个月的销售员后,她又转岗做起讲解员。

也是在那时,她的父母也先后到巴松措工作。2012年,爸爸成了湖心岛的保安,月收入1800元,现在月薪已经有3800元。2015年,妈妈到了景区的厨房工作。她的丈夫也来巴松措做起了环卫和安保。

巴松措风景管理局副局长次仁卓嘎介绍,景区内的两家旅游公司、村办合作社和民宿现能提供206个岗位,其中大部分就业人员为附近村的村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多个村庄的建档立卡户成为景区的保洁员、保安员。

“我们村就有40多人在景区上班,其中8人为贫困户,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错久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强说,除了提供就业岗位,目前,景区每年旅游收入的5%还用于发展错高乡各村集体经济。

人居环境改善,好风景里淘金

行走在湖心岛,湖面澄净,蜿蜒的森林小径整洁、清新。错高村村民多杰是这里的环卫“大管家”,他带领30个环卫工,管理着路灯、水电、绿化、垃圾等大小琐事,“湖面不能有垃圾,石板路上不能有枯枝败叶”。

2017年,巴松措成为国家5A级景区,景区环境、规格的提升也让生活在这里的次仁央宗们,享受着衍生福利。“以前村里几乎每天都会停电,成为5A级景区后,住宿的客人越来越多,村里基本不会再停电,前几年还通了网络。”次仁央宗说。

这几年,景色秀丽、有“小瑞士”之称的巴松措,也正试图走出大山。近年来,环巴松措国际山地自行车越野竞速赛、巴松措工布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旅游节庆及体育赛事活动,让巴松措为更多人熟知。

如今,次仁央宗的小日子也越过越红火,2018年她花12万元买了车,2019年又花4万多元装修了2层小楼,如果客源多,她每月的收入可达8000多元。

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保护古村落,发掘文化遗产,也是巴松措湖畔的错高村正在经历的蝶变。这座“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有4栋约400年历史的石结构房屋和50多栋一两百年历史的传统木质结构房屋。但建筑内长期人畜混居、时常漏风漏雨,每到夏季,村内道路泥泞,难以行走,村庄基础设施极为落后。

2018年,错高村实施整村搬迁项目,在古村落的附近,建起了57栋民宅和广场、幼儿园等附属设施。2019年藏历新年前,村民们相继搬入新房,每家都住上了有庭院的独栋小楼。

“以前住的房子条件很差,一楼放牲畜,二楼自己住。现在搬到了新家,不仅有自来水,还有独立的厕所,生活方便多了。”70岁的错高村村民索朗次仁说。

相关链接:

现实版“愚公移山”!在石头上种树创造出绿色奇迹

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宜昌唱响绿色长江之歌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