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干召庙镇:“庭院经济”让村民富起来

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儿在棚舍内津津有味地吃着草料,一袋袋饲草整整齐齐地堆放在草料棚中,58岁的谢福德站在牛棚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近日记者在干召庙镇东风村“庭院经济”精准扶贫的帮扶对象谢福德庭院中看到的情景。

谢福德家中4口人,除谢福德外都身患残疾。2015年,谢福德又得了肝癌。“当时我家连一百块钱也拿不出来,本来我是不打算治疗了,区里的、镇里的、村里的扶贫干部都来给我做工作,说有政府的帮扶,不要有后顾之忧赶快做手术,2016年3月份我做了手术,共花了12万元,国家基本上全给我报销了。多亏我赶上党的好政策了,是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说起往事,谢福德几度哽咽。

2016年秋天,谢福德的身体渐渐恢复了。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东风村扶贫干部为他家实施了“庭院经济”的精准扶贫模式。当时,政府补贴9000元,谢福德自己出2000元,购买了2头公牛。2017年,谢福德不仅享受到了易地搬迁政策,他不用花一分钱住进了78平米的新房,还将2头牛卖了28000元,从中获利17000元。为了稳步、滚动发展,政府又给谢福德补贴了7000元,他自己出了3000元,又从之前获利的钱中拿出10000元,买了2头母牛。如今,谢福德饲养的母牛下了牛犊,再加上获利后购买的小牛,现在共有12头牛,其中有3头大母牛、1头小母牛、8头肉牛。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的养殖场已经不能满足养殖需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东风村村委会决定,为他提供村小学的一片空地,方便他扩大养殖。

“到了冬天,我这3头肉牛就能出栏了,估计能卖7万多。按现在的情况来看,每年我都能卖3头肉牛,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家的日子就更有奔头了。”正是有了“庭院经济”精准帮扶,才让谢福德一家脱了困,生活有了奔头。

临河区农牧局农广校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杨春立介绍,目前,东风村的15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实行“庭院经济”脱贫致富的有9户,4户养牛、4户养羊、1户养猪。其他的3户种植脱贫,3户兜底。这些曾经艰难度日的村民们,现在都逐渐走上脱贫奔小康之路,真正实现了让精准扶贫政策在干召庙镇东风村落地生根开花。

“咱们干召庙镇新利村八组的何德利家也是在‘庭院经济’模式帮扶下实现脱贫的。”干召庙镇新利村第一书记杨卓海自豪地说。何德利几年前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妻子只能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留在家里照顾他,夫妻俩居住在一座年久失修的破旧土房里。2015年底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杨卓海和其他扶贫干部给何德利家送来了5只“扶贫羊”,并帮他们申请盖了新房子、新羊圈。这样一来,妻子在庭院里就能养羊,也不耽误照顾何德利。何德利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如今,他还能帮助妻子喂喂羊。而当初的那5只“扶贫羊”也发展到了30多只,年收入22000元左右。今年何德利除了养羊,还养了20只蛋鸡,鸡蛋从村里的网店上卖,一斤能卖到12元。院子里还种了些应季的蔬菜水果,也够家里人吃。过几天,何德利两口子还打算养100只红公鸡,让日子过得更宽裕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谢福德、何德利家的变化,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也是干召庙镇聚焦群众关切,以为民办实事为落脚点,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奋斗历程。今年,为巩固脱贫成果,切实帮助贫困户找路子、谋发展,干召庙镇借助“庭院经济”打造扶贫“造血”工程,为贫困户提供鸡苗、仔猪、基础母羊等,让更多贫困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增收,改善生活状况。目前,干召庙镇27个行政村160户378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其中,通过实施“庭院经济”帮扶模式脱贫的贫困户89户152人。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