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内蒙古大兴安岭首获西伯利亚红松子代树塔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生长着一种珍贵稀有的树种——西伯利亚红松,也称为国松,属国家三级濒危物种。一年四季常青,木材轻软、细致、纹理直、耐腐蚀性强,为建筑、桥梁、枕木、家具等优良用材。近几年,即使是寒冷干燥,满目灰蒙枝丫的冬季,在阿龙山林业局施业区依然可看到片片深绿。这片绿就是西伯利亚红松(以下简称西红),这种树不仅给大兴安岭增添了绿色,释放了更多的氧气,果实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食用、可药用,又可榨油供食用及工业用。但西红的籽不易传播,林下天然更新差,幼苗极少。

初秋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处处是美景,满山的果实极其诱人,空气清新凉爽。“快看,这株西红有3颗树塔果实!”西红在大兴安岭自然条件下结树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立刻围了过来,只见4米多高的西红松树尖上,3颗2厘米长的果实已经呈现出饱满的样子。科研队员立刻将准备好的工具架起,罩到珍贵的松塔上采摘。记者恰好跟随阿龙山林业局西红科研团队来到原塔直林场3支线看到了采摘西红种子的一幕。

林间科研人员超级兴奋,“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子代西红种子了。”“阿龙山经过28年自然环境的驯化和人工抚育,才有了收获,太不易了。”……科研人员你一句我一嘴兴奋地说着。科研队员马红艳告诉记者,前几天,他们经过反复摸索,才制作出了这种既不损伤树木,还能提高采收效率的简易工具。

据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树种以兴安落叶松和白桦为主,较为单一,因此森林树木的抗逆性、抗疫性比较脆弱。为实现植物多样性,从1990年开始,阿龙山林业局引进西红,逐渐建立起了西红采穗圃和良种基地。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阿龙山林业局良种基地的6万多株西红树苗已进入速生期,平均树高3.7米,最高树达5.1米,部分红松已经开始挂果。这标志着我国濒危物种西伯利亚红松在内蒙古人工培育成功。但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条件限制,早期在广袤林场的山野中种植的许多西伯利亚红松没有进行GPS定位,也没有留下任何相关数据,“失散”在了宛如汪洋的大森林中。

为此,2013年,阿龙山林业局专门成立了西伯利亚红松珍贵树种试验科技攻关小组,主要攻关项目为西伯利亚红松购种试种、大苗抚育、信息化管理等。2014年,对每一块西伯利亚红松林里的每一株红松,进行了树高、胸径、地径、生长量、侧枝长度等数据的测量,并认真做好记录,挂上号牌。把每棵树的相关数据录入电脑,利用网络将每棵树的相关数据生成独立的二维码,对号入座,悬挂到每棵树上。通过使用二维码保护,使西伯利亚红松在信息化管理中健康成长。逐步建立了西伯利亚红松数据库。

因为种子珍贵,种子采收完毕之后,还要对种子进行冬储和催芽。到了种子催芽的季节,队员们就会24小时盯着放种子的地方,种子只能在±1度之间保存,太高太低都不行。由于条件有限,全靠人工调节,一旦温度异常,队员们半夜跑到窖藏室也是常有的事。冬天零下四十六七度的时候,队员们就要去河里刨冰,为春天给种子降温做准备,用冰给种子降温的方法也是团队经过多次尝试才找到的土办法。

西伯利亚红松珍贵树种试验科技攻关小组队员们,望着眼前这颗粒饱满、如拳头大的西红子代树塔,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一粒种子,就是一份希望。(记者  刘玉荣)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