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从漫漫黄沙到万头牛场—— 生态苏米图:大漠上开出“幸福花”

“蓝蓝天上白云飘,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沙水相连美如画;牛羊好似珍珠撒,草原开出幸福花……”眼前这幅美丽怡人的生态新图景,彰显出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更为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打开苏米图苏木的生态发展史,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与沙搏斗,与绿结盟,走过一段艰难的“生态苦旅”,从“治沙老愚公”沙木腾一个人典范引领,到一个个“播绿使者”示范带动,再到“人人都是沙木腾”全民行动……苏米图人代代相传、永续接力,守护住了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创造出了一个人与沙和、绿富同兴的绿色奇迹。

“我个人能量有限,这靠的全是党和人民。”这曾经是沙木腾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956年,原本以放牧和种地为生的沙木腾响应国家提出的“绿化祖国”伟大号召,把家搬进了黄沙漫天的毛乌素沙地腹地,下定决心与沙漠顽强斗争。他从苏木林场购进100余株杨树、柳树等树苗,在自己家门口的空地上搭建了苗圃。

由于缺乏育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沙木腾种的树苗仅存活了一棵。但他没有收手退缩,而是邀请从国营林场退休的职工到苗圃指导,总结失败原因,于当年再次补种600余株树苗,最终大都成活。

他用一辈子的坚守,栽培用材林和经济林3万多株,柳树45亩,其中1万多株已达到成材林,让1.5万亩光秃秃的明沙坡披上了绿装,6000多亩流沙得到了有效控制。期间,他还无偿向国家和牧民提供树苗10万多株、优质饲草30多万斤,在改造沙漠、扩大草场,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被当地农牧民誉为“治沙老愚公”。

1972年以来,沙木腾曾多次出席过旗、盟、自治区先代会,受奖30多次;1975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踏上新征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苏米图苏木迈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沙木腾“愚公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光芒,续写出“北疆美丽典范”的崭新篇章,令世人刮目相看。

走进苏米图,老故事经久不衰,一个个新时代的治沙英雄又在这片草原上续写出了新的绿色传奇。

斯庆巴特尔,这位新时代的全国劳模,谈及沙木腾时说:“沙木腾已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我们这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精神力量。换句话说,我们都是沙木腾,人人都是沙木腾。”

“治沙老愚公”沙木腾这一面永不褪色的绿色精神旗帜,穿越时空,历久弥新。长期以来,苏米图人把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1966年,斯庆巴特尔出生于苏米图苏木马什亥嘎查,当地牧民把他称为“绿洲的开辟者”。2001年,他从当地承包了4600亩的荒沙,其中半流动沙丘占三分之二,当时能看得见的绿色只有16株旱柳,虽然少得可怜,却依然倔强地向他展示着绿色的希望。

他从中领悟到:“沙漠再大也是死的,只要找对路子,横下心,治一丘少一丘。”从此,斯庆巴特尔正式踏上了“播绿苦旅”,开始了他“与沙共舞”的人生。

“那时候没钱买树苗,靠丈夫外出打工来支撑,经常住在牧民家里受苦干活,只换树苗不要工钱。”妻子斯庆其木格说。

在与沙漠朝夕相处的艰难日子里,斯庆巴特尔渐渐摸清了它的“脾性”。根据立地条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种植沙柳、旱柳为主,种植杨柴、花棒为后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走科学治沙的道路。

从2003年起,斯庆巴特尔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快荒沙治理步伐,“前挡后拉”先打“游击战”,再打“阵地战”,再倔强的沙子也被治得没了脾气,灌木植物成活率达到90%。

2017年,斯庆巴特尔已种活苗木11万株,草场绿化覆盖率达90%,养羊的数量日益增长。作为一名党员,他把自己的1000亩优质牧场,无偿划拨给生活陷入困境的弟弟。

历史的进程不会因为个人而改变,但会因个人的努力而产生奇妙的蝴蝶效应,放眼整个苏米图,在一个个“沙木腾”的模范带动下,到目前,已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6.4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9.3万亩,“沙木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林、青年林基地、腾格尔林等众多义务植树基地相继建成并初具规模。

近年来,通过植树造林,沙漠绿化面积逐年增加,随着生态的改善,苏米图苏木以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为基础,把加速发展肉牛产业作为产业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势利导,投入大量资金,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了肉牛产业发展。

2018年,斯庆巴特尔开始减少养羊数量,一次性贷款10万元,买了13头当地土牛。

2019年,苏米图苏木成立政府主导的“内蒙古宝曼牧业有限公司”及牧业技术服务队、农机技术服务队,专业养殖合作社5个,建立肉牛示范养殖基地1处,冻配改良站3处,累计完成肉牛改良4000余头,集体经济养殖安格斯肉牛433头,苏木境内肉牛养殖量达到5.8万头,初步形成以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为引导,牧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带动,纯种繁育、人工冻精改良为支撑的肉牛规模养殖和育肥生产格局,曾经的大漠变成了万头牛场。

去年,斯庆巴特尔依托政府技术力量,实施了“土牛换优牛”,养殖60多头优质肉牛,主要品种以西门塔尔肉牛为主,其中还有十几头黑安格斯。当年,出栏20头6个月大的牛犊,仅此一项,纯收入就有14万元。

在苏米图苏木额尔和图嘎查,牧民巴图家的牧场充满现代化气息。牛羊喝水使用的是自动化饮水机,就连喷灌机也是通过手机远程遥控。而这些,都是巴图自己边琢磨、边改进的新技术。这套设备还安装了红外感应雷达,牛羊只要靠近水槽,就会自动上水。

在发明创造的同时,巴图还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工作,带动周边农牧民打造家庭智慧牧场,实现了放牧、饮水、饲喂、产羔、优质牧草灌溉的智能化和可视化。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通过养牛养羊,去年纯收入有30多万元。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巴图说,他不仅要让自己过上好生活,还要努力让更多农牧民过上好日子。

今年,巴图加入了由苏米图苏木开发的“草原云牧体验”平台,该平台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建造的一个实体开心农场,以“互联网+生态牧场”、网上认购、全程可追溯的创新体验养殖方式,发展智慧农牧业和电子商务,整合发展畜牧产品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健康食品直营的产业链,从而实现农牧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出高效、绿色优质”的农牧业现代发展道路,助力农牧民增收。

从遍地黄沙到如今的绿韵遍野,从住着柳笆房到住上包砖房、楼板房,苏米图草原上牧民的绿色信念看得见,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得见。如今,草原生态改善了,牧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住上了新房,享受着国家各类补贴,拥有了增收致富的养牛产业,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年近60岁的苏米图苏木哈达图嘎查老支书吉日嘎拉不无感慨地说。

开弓没有回头箭,“绿色发展”永远在路上,那一条条永不褪色的绿色飘带,串联起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成为激励一代代苏米图人行稳致远的精神路标。未来可期,苏米图重整行装再出发……( 记者孟瑞林 马利军 王顺)

[责任编辑:姚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