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矿工王厚孝:写出来的小康生活

书法是王厚孝一生的挚爱,既让他实现了物质富足,更让他精神富有。记者 韩晓宇 摄  

在乌海这座有55万人口的中国书法城里,有约10万名书法爱好者,不仅知识分子,甚至普通的矿工、村民都能挥毫泼墨。他们在书法艺术的魅力中,享受文化小康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王厚孝就是其中之一。

王厚孝曾是原乌海市海勃湾矿务局老石旦煤矿的一名普通矿工。他自小就酷爱书法,一看到有人写书法就凑过去观看,心中默默临摹。11岁时,他便开始自己摸索着练习。由于当时家里经济困难,他的第一支毛笔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没有练字的纸张就用废报纸,为节省墨汁,竟然兑水来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石旦矿有一批书法文化底蕴很深的老知青,他们在矿上宣传栏里的书法字常常吸引着王厚孝,他有时站在那儿一看一两个小时。每到过年,这些老知青还会给矿工们写春联,王厚孝不仅跟着学,看到一些书法特别美的春联,白天盯着贴在谁家了,晚上便悄悄地揭下来拿回家临摹。井下工作很枯燥,但他有空儿就会拿着木棍在地上书写。

1985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成立,他积极报名,经过学习,他对书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凭着这份痴迷劲儿,王厚孝的书法越写越好,他也因此由井下工转到地测描图,不久又到矿里工会工作。2000年之后,随着书法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他学艺,开班授艺成为他一项重要收入。

2004年,王厚孝感觉自己在书法道路上遇到了瓶颈,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毅然买断工龄,再加上筹来的一些钱,自费去北京深造书法。这一学就是两年,“到北京中国书法院,与全国各地的书法家相比,我感觉差距非常大。在那儿我不仅跟老师学,还向同学请教,让我提高很快。”

学成后,他开始在中国书法界崭露头角,陆续获得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提名奖和第三届兰亭奖提名奖等重要奖项,这是当时乌海书法家在全国书法展赛中获得的最高奖项,因此获得了乌海市10万元重奖。此后,来他的书法培训班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他不再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了。

如今,王厚孝不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担任内蒙古书协创作委员会主任、乌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一系列职务。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了书法家的梦想,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还通过书法影响改变了身边人的命运。在他的培训学校里,每年都有200多人通过研习书法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他的学生中有3个成为乌海学校的书法教师,他的一个矿工同事,跟随他写书法,后来也走上了艺术道路,在外地也开办了自己的书法培训学校。(记者  郝斌  于海东 邓玉霞  韩晓宇  郝飚)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