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内蒙古:“不见面”仍可“事事办”

“放”

即简政放权

降低准入门槛

“管”

即公正监管

促进公平竞争

“服”

即高效服务

营造便利环境

老百姓在“放管服”改革中

获得实实在在的便利

从“制度”到“环境”

4月29日上午,作为内蒙古重点打造项目之一,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在呼和浩特正式开工建设。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内蒙古重大项目建设总体平稳有序。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王金豹介绍,内蒙古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对重大项目实行日调度,加快完成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好项目开复工条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简政放权,便企利民。内蒙古各地各部门围绕做好“六稳”事情、落实“六保”任务,连续深化行政审批、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商事等“四项制度革新”,在推进简政放权、创新羁系方式、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情况等方面聚焦发力,买通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断点”“堵点”,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生长的动力和活力。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分工方案》,围绕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等13个方面,共45项内容提出工作具体举措、落实责任部门、明确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知识产权“放管服”改革工作的业务指导,实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内蒙古交通运输厅部署四项“放管服”重点工作任务,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办事效能;瞄准“最多跑一次”,财政相关“放管服”改革正在越来越多地方落地、开花,在更好服务政府部门的同时,也让企业百姓实实在在受益……

改革深入到毛细血管,意味着更多获得感和改革红利。

目前,全区市场主体从改革前的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732户发展到现在每天的1030户,增长40.71%;每千人企业数量从56户发展到目前的80.96户,增长44.57%。特别是民营企业等各类非公有制市场主体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已超199.83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总数的97.41%以上。

从“减负”到“提速”

“以往,要想开办一个企业,需要去各个管理部门分别办理手续,互相推诿成为了家常便饭,企业苦不堪言,许多人干脆望而却步,这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一家新能源公司总经理王胜谋说:“我们计划建设一个风电项目,当时仅审批就耗时两年多,光是各类章就盖了800多个,现在想着都头疼。”

为打破这道“隐形门”,近年来,内蒙古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权力“瘦身”加速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益处不断显现。在内蒙古许多地方,“盖不完的公章”、“走不完的流程”已经成为过去时,“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等优化服务的举措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不断萌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满足着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社会发展的红利。

“不见面”仍可“事事办”。内蒙古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实行“32证合一”,实现“一网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理”,申请材料平均压减了15%,办理时限平均缩短了30%。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全面取消企业名称预核准,实施网上自主申报,企业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简易注销公告时间由45天缩短为20天。工程建设项目总审批时间则由151个工作日压缩至120个工作日。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已横向联通16家部门,纵向贯通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2237个联审部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时间由20个工作日压缩到13个工作日。自治区本级行政权力由原来的7779项削减到3078项。

自治区本级33个部门的84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初步建成全区统一事项库、统一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系统。自治区本级13个部门的22个政务服务业务系统完成统一身份认证对接,实现单点登录、多点互认。

自2019年9月开始,自治区本级30个厅局陆续入驻自治区政务服务大厅,实行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盟市、旗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基本实现“一窗通办”,并将服务链条延伸到苏木、嘎查,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实现了网上申请、预约、微信预约、查询办理进度、登记信息等多项“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内蒙古不断把“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让企业和群众多跑网路、少跑马路、不跑冤枉路,让企业和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静超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