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国内·一周精选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草原“天眼”

这是7月19日在明安图观测基地拍摄的星空。 7月18日晚至19日凌晨,在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境内的国家天文台明安图观测基地,尼欧怀兹彗星划过天际。在明安图观测基地内,排列着100面白色的抛物面天线。这个庞大的天线阵列便是草原“天眼”——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过去护卫国家尊严,现在守卫父母家乡

张恒扶正防洪哨所门前的国旗(7月16日摄)。 今年27岁的张恒是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新洲人。2011年,张恒应征入伍,后被抽调到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退伍后,考虑到父亲身患残疾,母亲身体也不好,张恒选择回乡务农,照料父母。受今年洪水影响,张恒承包的60亩地受损严重。他并没有因此消沉,积极同父亲一起投身到防汛抗洪战斗中。 在这场“保卫战”中,张恒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斗志昂扬。“过去在国旗护卫队,我护卫的是国家的荣誉和尊严;现在我守卫的是父母和家乡。”晒得黝黑的张恒笑着说。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加固河堤保安全

7月18日,在位于安徽省和县黄坝村的石跋河堤坝上,武警安徽总队马鞍山支队的战士在搬运沙袋。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境内的长江支流石跋河水位持续上升。7月18日,石跋河水位达到11.24米,超警戒水位1.74米,位于乌江镇黄坝村的石跋河堤坝出现两处漫堤险情。武警安徽总队马鞍山支队紧急出动兵力,调用工程机械设备和两艘轮船,抢筑子埂,加固堤坝,保障河堤安全。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当人民需要的时候

7月17日,武警江西总队赣州支队官兵在九江彭泽县芙蓉墩圩堤搬运沙袋。 7月以来,江西多地连降暴雨,九江、上饶、南昌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农田被毁、道路被淹,漫堤、渗透、管涌等险情不断…… 危急关头,武警江西总队闻“汛”而动,迅速组织官兵全力投入抗洪抢险战斗。 新华社发(洪水平 摄)

夜战大堤

在江西省鄱阳县昌江圩堤,武警江西总队机动支队的官兵在转运沙袋(7月17日摄)。 7月17日晚,武警江西总队机动支队100多名官兵挑灯夜战,坚守昌江圩堤一线。连日来,江西省鄱阳县昌江水位缓退,为减小圩堤向内压力,防止子堤倒向江水一侧,武警官兵对昌江圩堤子堤进行削减,以便稳固大堤。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千里驰援 老兵“归队”

退伍老兵在江西鄱阳县昌江圩堤上(7月18日摄)。 7月12日,山西省孝义市的退伍老兵原鹏帅得知江西鄱阳县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作为退伍老兵,我应该做点什么!”原鹏帅第一时间联系战友,组成由10名退伍老兵参加的抗洪志愿队。 从山西到江西,1300多公里,退伍老兵志愿队自驾驰援江西鄱阳抗洪一线。经当地志愿者介绍,他们驻扎在受灾群众较多的鄱阳县三庙前一中安置点,帮助清运垃圾、防疫消毒、照顾老人与孩子。 到达鄱阳县的第二天,原鹏帅就与武警江西总队机动支队取得联系。经批准后,退伍老兵们加入了在昌江圩堤抗洪抢险的队伍。 巡堤查险、装运沙袋、加固堤防,老兵们的衣服被汗水和泥水浸透,又被烈日和体温烘干。面前是汹涌的洪水,身后是老乡的家园,10名老兵一直坚守在昌江圩堤上。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抗洪一线“父子兵”

7月18日,陈申桃(右)和儿子在新港镇东升堤上查看水情。 “洪水不退,我不离堤。”22年前,面对特大洪水,陈申桃郑重许下诺言。 今年62岁的陈申桃原是江西省九江市新港镇江矶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九江市新港镇江矶村遭遇特大洪水,陈申桃和乡亲们在抗洪一线奋斗了3个多月。由于抗洪表现突出,陈申桃荣获“98全国抗洪英模”“江西省抗洪抢险功臣”等多项荣誉。那年,他的儿子只有14岁。 今年7月,九江市新港镇受到洪水的侵蚀,虽然陈申桃早已退休,但是看到自己的家乡遭遇不幸,他决定和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儿子陈健一起,义务加入到抗洪抢险的队伍中去。目前,父子俩主要负责在东升堤上值守以及协助镇里干部处理险情。 巡堤查险,加固堤坝、处理管涌……炎热的高温天气,面对一起战斗的年轻干部和部队官兵,陈申桃一点也不甘落后,带着儿子哪有险情就奔哪去。由于圩堤边上环境潮湿,蚊虫繁多,多日下来,陈申桃的双手被叮得通红。但是看到儿子像极了自己当年的模样,陈申桃倍感欣慰。 “22年前,我父亲一直在堤上抗洪,等他回来的那天,我几乎都认不出他了。现在,我能和父亲一起并肩战斗,这是一件幸福的事。”陈健说。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摄

汛期“孤岛”守护者

7月22日,梅玉胜向经过他们驻点的参加防汛抗洪的战士敬礼。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棉船镇是长江中下游一个大冲积洲,四面环水。今年7月以来,长江水位持续上涨,棉船镇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棉船派出所的民警们担负着维护全岛防汛渡口交通秩序、危险区域人员转移的重任,今年42岁的梅玉胜就是其中一员。 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他就和同事到渡口执勤,全力保障车辆和人员有序上下船,之后协助镇上工作人员帮助居民撤离到安全区域。此外,他们还要在长江大堤上开展24小时轮班巡逻排查,预防突发情况。连日来,民警们几乎是连轴转。“每天基本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辛苦是辛苦!”梅玉胜说。 岛上还未撤离的居民看到梅玉胜和同事们非常辛苦,经常会包包子、煮茶叶蛋送来给他们吃。看到这些岛上的居民,梅玉胜感到特别有力量。“我在岛上已经工作4年多了,这里的居民就是我的亲人,守护他们是我的责任。”梅玉胜说。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封堵管涌战险情

7月19日,在澧南镇邢家河渡口堤段,挖机在封堵管涌(无人机照片)。 当日,湖南澧县澧南镇邢家河渡口堤段发现多个管涌群,当地防汛指挥部迅速调动挖机、铲车及抢险人员,采取土方围堰、砂石压浸的方式进行封堵。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黄河上游多个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确保安全度汛

7月21日,刘家峡水库正在泄洪。 受降雨影响,黄河兰州以上来水持续增加,黄河兰州水文站7月20日20时42分流量达到3000立方米每秒,出现黄河2020年第2号洪水。黄河水利委员会启动水旱灾害防御IV级应急响应。21日8时,黄河兰州水文站洪峰流量达到3320立方米每秒,超过警戒水位。 根据预报,未来水势仍将继续上涨,黄河上游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等水库水位均已逼近汛限水位。 为确保安全度汛,刘家峡水库、龙羊峡水库、盐锅峡水库等多个水库按照黄河防总调度要求,加大下泄流量。甘肃省水利厅已再次向沿黄甘南、临夏、兰州、白银4市州及相关水库发出紧急通知,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和雨水情变化,全面加强水库防汛设施检查、河道巡查防守、涉水安全管理等工作,全力做好黄河防汛。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父子艄公乡情浓

7月16日,韩文新(左二)搀扶一名老人上船渡江。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黄金峡镇的庙上渡口是个百年古渡口。为了乡亲们出行方便,71岁的艄公韩文新在这里已经坚守60年,并把接力棒移交给二儿子韩宝成。 汉江北岸的黄金峡镇杨庄、韩庄两个村,距离南岸的镇政府6公里,因江面宽阔,多年来群众均靠渡船过江,否则要绕行很远。少年时就与爷爷、父亲一起在汉江上撑船摆渡的韩文新,为江北两村乡亲们的出行搭起沟通的桥梁。 在父辈的悉心教导下,韩文新17岁成为庙上渡口的“驾长”,根据不同季节的水情总结摸索出多条航线。村民们有急事,他随叫随到,风雨无阻。“有钱过河,无钱也过河”是韩家的祖训。韩文新坚持为当地群众提供安全廉价的渡江服务,碰上家庭困难的分文不收。 这些年的除夕,韩文新都会一整天在渡口忙碌,迎来送往,坚守到深夜。“要是有人因为过不了河,回不了家,我呆在家心也不安。乡亲们需要我,我感觉比什么都值!” 2018年,韩文新在摆渡时不慎扭伤了脚。为了不耽误乡亲们出行,韩文新硬是把在南方打工的儿子韩宝成叫了回来,成为韩家新一代撑船人。 目前,韩文新、韩宝成父子俩交替值班,坚守在渡口。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现在渡口的每天收入最多不超过百元,最少时一分也没有。韩宝成说,摆渡的收入比起外出打工的收入要少很多,但这份乡情难以割舍,实在不愿看到在自己这一代时,乡亲们过江没有了船。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终末期肺移植患者出院

7月2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与崔先生及其家人等一起合影。 当日,因新冠肺炎导致肺部不可逆纤维化、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终末期肺移植患者崔先生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出院。据悉,崔先生是目前全球已开展的10例因新冠肺炎接受肺移植手术后,首位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 今年65岁的崔先生,1月23日出现发热症状,2月7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入院,随后接受了ECMO(人工膜肺)治疗,3月18日被转运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4月20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双肺移植手术。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乌鲁木齐对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消毒消杀

7月20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城管局清运队的工作车辆在市区光明路进行消杀作业。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城管局自7月17日起,对天山区的主次干道76条及235条巷道进行集中消杀。目前,乌鲁木齐市对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消毒消杀。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高铁、动车“体检”保暑运

在南宁动车所检修库,地勤机械师用检漏剂对受电弓升弓气囊进行检查(7月17日摄)。 暑运期间,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车辆段的工作人员加大对高铁、动车的检修保养力度,确保车辆运行安全。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广州南沙港铁路跨西江特大斜拉桥完成斜拉索吊装

7月22日,广州南沙港铁路跨西江特大斜拉桥在进行最后一组斜拉索吊装。 当日,中铁十一局承建的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重点工程——广州南沙港铁路跨西江特大斜拉桥完成最后一组斜拉索吊装,大桥预计在7月底合龙。该桥位于广东佛山市和江门市交界处,全长1117.5米。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益智度暑期

7月19日,小朋友们和家长在南京博物院参观。 暑假期间,小朋友们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知识、强健体魄,丰富暑期生活。 新华社发(苏阳 摄)

“久河卓舞”

尼玛老人的弟子们正在表演“久河卓舞”(7月1日摄)。 西藏山南市琼结县的久河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的发源地。作为流传于山南一带民间祈求吉祥的舞蹈艺术,“久河卓舞”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久河卓舞”是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比较特殊的一门艺术,也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 久河村二组村民尼玛是这个独特舞蹈的代表性项目传承人。9岁开始学舞,从事“久河卓舞”表演60余年,带领“久河卓舞”登上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殿堂。 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尼玛老人在“久河卓舞”表演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表演过程中,他担当起“卓本”(领舞者)的角色,控制着整个舞蹈动作和节奏。如今在久河村,尼玛老人已先后培养了80余名学生,并组建了卓舞队,队里的年轻队员们经常到区内外表演,见识到了更大的舞台,卓舞表演也成为久河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草海“高原明珠”

鸟儿在草海上空飞翔(无人机全景照片,6月9日摄)。 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草海,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为数不多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也是黑颈鹤等珍稀鸟类越冬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近年来,草海在经历“城进湖退、水体污染”之痛后,经过“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等综合治理,生态系统得到逐步修复和改善,展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欢、民更富的美好图景。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责任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