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山变、水变,突泉精神永不变!

□记者 韩学文

人需要有种精神和执念,特别是,需要有一种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和执念!

睹物生情,每次来到突泉都心生感叹:大田里,无论是春播、夏管还是秋收,突泉人从不误农时;圈舍里,无论是养牛、养羊还是养鸡,突泉人件件都会做到极致;庭院里,无论是房前还是屋后,甚至是墙角路边,突泉人会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来改变生活!其实,这就是因为突泉人有一种精神和执念根植在骨子里,那就是——“精耕细作、以苦为乐、不甘平庸、亲和友善”的突泉精神。

精耕细作——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精耕细作,源于突泉人铁犁牛耕的生产模式,体现了突泉人民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在突泉有“一亩园十亩田”的经验普及,其实这就是最典型的精耕细作样板。

7月2日,记者随“六山六水采访组”来到溪柳乡大营子村,刚进入村民王瑞发家的院子,一股浓浓的蒜香就扑鼻而来。溪柳大蒜远近闻名,有的人甚至是在吃过了溪柳大蒜之后才开始知道和了解突泉。就是因为溪柳大蒜有名,也卖出了名,所以在溪柳几乎是家家都在园子里种大蒜。“我今年都快70的人了,重活也干不了,只能种种园子,侍弄两亩园子,一年也能对付两万元,挺好!”说话间,王瑞发一直面带笑容。

原来,在溪柳乡,每家的园子都能实现一年两熟,就是在每年的4月份清明节前后,家家都及时地把大蒜栽上,待到7月20日左右大蒜收获,然后换茬种白菜。10月1日前后,又收获一茬秋菜。“一亩园十亩田”就是突泉人在不具备自然优势的条件下,通过勤劳的汗水加上精耕细作而创造的农家增收模式。

王瑞发老人用一句诙谐的语言把突泉人的精耕细作精神总结得极为精妙。他说:“我们在赶集时,有很多老熟人都这样说我们,土地落到大营子人的手里,是不会得到返乏啊!”这句话很别致的夸奖了大营子人的勤奋。

精耕细作的范例在突泉比比皆是。因为突泉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上追求高单产,需要通过精耕细作来保障。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来推进。突泉人有不断追求新高度的大智慧。他们成功打造了曙光园区、赛银花园区、新生葡香园、城郊园区、五星园区五大设施农业园区,发展特色农业,搞农旅结合。在园区内种植毛桃、油桃、草莓、香瓜、西瓜、圣女果、葡萄,搞绿色蔬果采摘,尤其是以曙光园区、赛银花园区为龙头的采摘园实现了“南果北种”“四季采摘”,并由特色采摘向产业方向发展,年均采摘游人达8万余人,销售瓜果40万斤、蔬菜360万斤,产值达1400万元。

精耕体现的是勤奋,细作诠释的是技艺。细作在突泉也一样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什么王小二大饼、攥汤子、豆瓣酱、大煎饼、漏粉三吃、煎豆包、李三姐饭包、石磨豆腐、苏叶月饼、香薰芦花鸡、八宝梅香糕……其实每款美味的背后都是突泉人勤奋的象征。

从根本来说,精耕细作的突泉精神体现的是突泉人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价值理念。突泉人在做任何一项工作中,始终在心中信奉“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取向认知。无论是承接上级任务,还是自主开展的工作,都会竭尽全力做到极致。

近年来,突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攀升,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跃升全区前列,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突泉人永远保持着创先争优的拼搏精神。

以苦为乐——就是吃苦耐劳、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

以苦为乐,源于突泉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体现了突泉人民的吃苦耐劳、豁达乐观的主人翁精神,为突泉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保障。

突泉县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扶持的贫困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比较艰苦,但豁达乐观的突泉人民始终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坚韧的姿态改变生活,坚持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幸福。

十年前,突泉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9313元,到2019年达到2783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9年是3107元,到2019年达到11162元。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曾以“告状”出名、“等靠要”成风的深度贫困村能摇身一变成为脱贫攻坚“示范村”,这样的华丽转身主要是因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调换。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突泉镇柳河村,而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就是65岁的田成林。人们不禁要问,这已是退休年龄了,怎么还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说是田成林合格优秀,组织信任,还不如说,就是田成林骨子里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和尊敬。

2017年,原来在大营子村任党支部书记的田成林被调到柳河村,看到村里“一穷二白”的面貌和乡亲们的贫困生活后,他深受触动,下决心要改变柳河村的落后状况。他同班子成员挨家逐户调查摸底,挖掘落后症结。他对症下药,制定出了一连串治穷方案。测土配方、土地流转、特色种植、庭院经济……

仅用两年的时间,柳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65人全部脱贫,昔日贫困村嬗变成闻名的脱贫攻坚“示范村”。

“我是党员,咱别管年龄多大,只要组织和老百姓信任,趁自己能干动,就多干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田成林只字不言苦。

突泉县干部群众始终是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团结一心齐奋斗,风雨同舟谋发展,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特别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上下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来抓。全县1000余名党员干部放弃县直机关优越工作条件,欣然接受组织安排,深入资源相对匮乏、交通不便的边远山村驻村工作,他们以苦为乐,舍小家,顾大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高质量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贫困群众结合自身长处和政策优势,自力更生,顽强拼搏,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了脱贫致富。

几年里,突泉干部群众始终践行着“两个务必”精神,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先后涌现出“扶贫妈妈”李珺、“夫唱妇随”庞亮夫妇、“抱娃扶贫”杨踊跃等一批先进扶贫干部和李喜春、杨庆富等一批脱贫致富典型,深受群众好评。

不甘平庸——就是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不甘平庸就要想办法做到杰出、优秀、卓越、出类拔萃!

突泉县与盟内其他旗县市相比,在资源上一点都不占优势,特别是耕地资源,不仅量少而且贫瘠。如何在现有的土地资源基础上能增加单位产值,一直是突泉县各届党政领导努力破解的发展难题。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摸索,特别是在盟委提出“两袋米、两头牛,风风火火搞旅游”政策引导下,突泉适时提出了“牛米春州,杭盖突泉”的发展方略。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多措并举,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全县的奶牛和肉牛总头数排到了全盟第一名。牛产业发展前景可非同小可,它不仅实现的是农牧结合的效益叠加,更重要的是牛产业对脱贫攻坚、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产业拉动,甚至是国民的膳食水平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说这项产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估计也不会言过其实。

近年来,突泉县面对经济下行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不回避、不推诿、不躲闪,秉承蒙古马精神,以身作则、攻坚克难,解决了庆业煤矿开采、莲花山铜矿复产等一系列难题;攻克了蛇纹岩提炼金属镁、CL建筑材料应用等一个个技术难关;办成了开公交、建机场等一批利民惠民的实事好事。通过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把发展蓝图一步一步变为了美好现实。

突泉人有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拼搏精神。突泉县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七大提升行动、打赢五大攻坚战(“七大提升行动”是指基础建设、三产融合、城乡统筹、生态提质、民生攻坚、改革开放、法治护航;“五大攻坚战”是指打赢脱贫攻坚、产业投资平台建设、小城镇建设、棚户区改造、基层组织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充分反映了突泉不甘落后的民意,体现了突泉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特别是面对欠发达县情,突泉高标准谋划发展新路,推动一二三产并重发展,农业、工业、电商、物流等五大园区相继建成,广核燃气、极铸实业、韩建管业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每项产业,每个项目都显示出了突泉人不甘平庸的大气魄。

亲和友善——就是团结互助、善良质朴的友爱精神

突泉人历来有“夫妻和睦、孝老敬亲”的优良传统,注重良好家教和家风的传承发扬。

在“六山六水看兴安”的采访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孝老敬亲的典型。家住突泉镇柳河村的村民王冬梅,在遭遇丈夫车祸离世后的八年时间里,她独自一人照顾公公、抚养儿女,用善良和坚强面对苦难,用勤劳和无私大写人生。当记者看到王冬梅时,在她脸上人们看到的是岁月的剥蚀,却看不到愁苦;看到是对生活的希冀,却看不到一丝怨艾。

在王冬梅家东屋,记者看到炕上安静地躺着一位老人,老人穿着干净整洁。据王冬梅介绍,这就是她的公公,老人因为儿子的事受打击很大,所以现在神志不太清晰,生活已无法自理。王冬梅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小学。家里所有负担都压在王冬梅这个坚强的女人肩上,但王冬梅从没有向困难低头,更没有向命运认输。社会各界纷纷向王冬梅这位“兴安好人”伸出了援助之手。目前,突泉县已把王冬梅推荐到“全区孝老爱亲模范”评选部门。

在突泉,类似于王冬梅这样能顶“半边天”的女强人还大有人在。比如,在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评选活动中,先后涌现出“好媳妇”齐玉玲、“全国好警嫂”刘玉秋等众多先进典型个人,赢得了社会赞誉;在全县“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农民”等评选活动中,选树县级“文明家庭”130户,乡镇级文明家庭395户,十星级文明户1095户。一个个典型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一个个数据充分证明了突泉每一位群众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良好家风。

突泉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追求精神文明,积极倡导“团结互助邻里睦,勤俭持家不盲从,诚信守法风气正,崇尚科学不迷信”等新风尚,几年时间里,创建全国文明乡镇2个、全国文明村1个,自治区文明乡镇4个,自治区文明村14个,全县人民更是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道德底线,坚持用自身言行引导人、教育人,涌现出“突泉好人”全会江、中国好人潘凤德等一批道德模范。一个个可看、可学、可敬的典型和标兵,彰显了突泉弘扬雷锋精神、奉献社会的良好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

最后,我们用一句狄更斯的话与突泉人共勉——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战胜任何挫折与困境。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