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深入推动我区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十一次常委会议于7月8日下午至9日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围绕“推动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议题结合内蒙古实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委员们一致认为,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我区沿黄地区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4位政协常委、委员,4位盟市政协主席作大会发言。本报现摘发部分发言。

善用机遇  顺势而为

白清元(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常委,民革内蒙古区委主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整体上看,我区沿黄流域7个盟市资源禀赋、经济体量、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城镇化率等方面综合优势突出,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一是主导产业布局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布局上看,沿黄地区工业园区,集中了全区80%的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产业,但园区之间、产业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大协作、大循环的链条和体系并未形成。从结构上看,产业重型化突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集中,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文旅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二是水资源不够用和用不好问题并存。沿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现有水资源、特别是地表水资源开发已接近极限。有限的水资源又主要配置给用水效率低的农业。三是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与后天污染问题叠加。沿黄区域从东向西分布着鄂尔多斯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荒漠草原,退化沙化区域短期恢复难。湿地、草地、林地面积少,三分之二的耕地处于水土流失区域,大量泥沙泄入黄河。局部地区土壤受到重金属、化肥、农药及生活垃圾污染。四是行政区划分割与一体协同发展矛盾。沿黄地区发展建设主要依托各自行政区划进行,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客观上有协调发展需求的地区相关合作推进缓慢。跨地区的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污染联防联控、生态补偿等机制还未健全。建议:第一,要在国家战略实施中抢占先机、借势而为、推动发展。一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进行谋划。二要精心策划一批支撑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获得国家支持。三要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争取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综合改革先行区。第二,建立生态治理的信息化平台。打破行政地域和行业限制,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研判沿黄领域的生态治理薄弱环节、潜在重大风险地域,为提升重点工程治理效率提供数据支撑,为各行政区域和行业提供全局性综合决策智能化服务。第三,完善协同治理体系。强化河湖属地保护管理职责,建立跨区域党政协商、多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推动我区沿黄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程玺(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研究室副主任):第一,着力做好沿黄区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一要做好与国家、自治区、相关盟市“十四五”规划衔接工作,突出产业引导带动作用,注重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推动产业与生态良性互动。二要深入开展沿黄区域国土资源、水文、生态环境普查,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做好专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三要进一步明确呼包鄂核心区与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及周边等地区的支撑互补关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四要加强沿黄各盟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力,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第二,统筹推进沿黄区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一要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的硬约束,推动沿黄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要抓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及早谋划重大项目,加大项目储备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规划盘子,增强发展后劲。三要加快传统产业清洁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四要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生态节水型农业,实施黄灌区智能化节水改造,分区域推进渠道防渗硬化工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降低农业水耗,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大力推动沿黄区域工业企业节水改造,实施水效领跑者制度,建设产城融合用水项目。提升中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产城融合用水新模式。第三,推动沿黄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一要统筹整合沿黄区域科技资源,培育引进落地一批国家(自治区)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提升沿黄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二要支持沿黄区域高等院校、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三要加大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四要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农牧生产、工业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相融合。

沿黄地区生态建设

要“量水而行”

梁存柱(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一、沿黄地区生态建设要量水而行与当地气候承载力相适应。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要遵循其生态系统内在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由于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区,降水有限,如果大面积、过度的植树造林将导致消耗大量地下水。同时,树木一旦成林,势必进一步消耗地下水,遇到极端干旱年份可能会大面积死亡。因此植被建设需要保持适度面积,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要尽量减少地下水的消耗,要与当地的气候承载力相适应,务必保持与天然降水的水量平衡。以自然恢复为主,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人工治理。城镇、村落、工矿区、道路两侧等重点区域,自然恢复速度缓慢,甚至不能恢复,必须进行人工建设。整个沙地的内部应以自然演替、自然恢复为主,自然降水决定了其植被的类型与面积,无需人工大面积干预。二、打造沿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高质量草牧业基地。目前我区天然草地畜牧业承载力已近极限,且承担着生态安全屏障等重要的服务功能。我区沿黄地区为典型农牧交错区,就全区整体而言,水热配置相对优越,农牧业产业链完整,具有巨大的草牧业发展潜力。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种植业,打造集约化、高品质草牧业生产基地,将是我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沿黄地区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附加值,不要将宝贵的水资源大量消耗在过度的植被建设与无序、低效的种植业开发上。

重视污水处理

实现水资源良性利用

王靖(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社会扶贫促进会副会长,内蒙古东源投资集团董事长):就沿黄流域污水处理和水资源利用提几点建议:第一,做好污水处理利用。目前,流入黄河的污水源主要是两种:即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关于市政污水目前的问题是,沿黄各个市、县处理污水工艺差异较大,有的地方因为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使用了落后淘汰工艺设备,导致污水处理成本高,时有不达标偷排现象。建议全区统一标准,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力度,让环保投资一步到位,少走弯路。工业废水排放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由于工业废水处理投资大,运营成本高,不少企业给政府承诺很好,实际投资却在拖延。建议政府部门聘请环保人士担任社会监督员,让第三方介入,通过大数据等手段监督污废水处理排放情况。第二,用好黄河水指标。各地普遍反映分水指标不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希望得到更多的取水指标。黄河流经9个省区,从目前黄河断面看,流量呈现减少下降趋势,所以单纯给哪个省份或者地方增加调配量是比较难的。这样的背景下有限的黄河水指标如何合理利用变得尤为重要。目前流域内大量存在农业、工业、绿化、景观使用地下水或黄河水,居民饮用水后备不足或者暂无后备水源问题。建议在黄河流域出台产业发展负面清单,严格限制地下水农业、高耗水工业;限制草原载畜量,发展舍饲养殖;开展吨水经济产出考核,淘汰部分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第三,做好保护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重要机遇,找到自己对比其他省区的特点,做好规划,主动出击,争取更好的政策在内蒙古落地。

高标准保护

高层次转型

王建国(自治区政协委员,鄂尔多斯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针对开荒扩灌现象严重、煤矿开采扰动频繁、“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需要自治区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沿黄各兄弟盟市协同发力。建议:一是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议进一步明确涉及黄河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限制在水资源承受限度内,合理规划流域人口和产业布局,推进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二是加强全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建议统筹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建立跨区域联动共治机制,大规模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坚持保护优先和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实行禁休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促进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坚持“近自然”理念,统筹结合矿区土地复垦,大力培育抗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的乡土树种,提高生态修复成效;提高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及各类生态补偿标准,探索建立黄河流域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编制十大孔兑等直接入黄河流治理规划,切实增强黄河岸线及其支流流域水土保持能力。三是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进程。建议将全区农牧业项目、资金、技术向黄河流域集中,打造沿黄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在沿黄灌区探索“种养结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在沿黄牧区发展生态效益型现代草原畜牧业,其中禁牧区按照“禁牧不禁养”的思路,发展“猪鸡兔鸭”等食粮型畜牧业;在生态修复区,培育沙柳、柠条、沙棘、红枣、甘草等经济林种,发展林果产业。加快农村牧区各类产权确权赋能,探索多主体参与的合股联营模式,构建稳定紧密的农企利益联接机制,切实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立足沙生资源独特开发价值,开展科研攻关,推进精深加工,以产业化思路逆向拉动生态治理。四是推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建议在新业态、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做足文章,推动黄河流域工业迈向中高端。以“煤头化尾、延伸循环”为目标,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竞争力。坚持煤电油气风光氢储并举,形成“风火”“光火”相济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石墨烯、新型碳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煤基新材料产业,举全区之力建设国家级煤化工和新材料工程研究院,打造全球能源产业高地,推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动能。

全力推进河套灌区

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

周玉林(自治区政协委员,巴彦淖尔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全力推进河套灌区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建议:一是自治区政协牵头搭建沿黄各省区交流协作平台,通过日常工作协作、信息互通共享、组织高峰论坛等,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落地实施。二是将总书记关于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指示上升为全区发展战略,并给予政策资金项目倾斜,争取国家现代灌区建设项目,统筹抓好黄河河道治理、荒漠治理、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林草生态修复,提升沿黄地区环境质量,支持巴彦淖尔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是自治区政协继续帮助我们争取乌梁素海生态修复补水专用通道工程早日落地实施。四是自治区层面加强口岸规划建设,在功能定位上,出台口岸差异化发展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并把出口贸易带动劳务输出、境外投资、技术引进、文化交流及口岸加工业作为主攻方向,避免各口岸同质同构竞争。

把包头建设成

全区沿黄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陈智(包头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包头市位于黄河上中游分界点,从区位条件、生态建设、产业体系看,为推动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为此,建议把包头列为全区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建议自治区推动包西高铁包头至鄂尔多斯段、呼包高铁列入国家、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和相关规划,并争取在“十四五”初期组织实施。建议支持建设沿黄公路托县至东河段、110国道包头北绕城段、古城湾黄河大桥公路等项目建设,推动包头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推进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二是持续支持生态保护治理。建议将黄河包头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昆都仑河、二道沙河、东河等黄河支流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土右旗盐碱地改造工程,列入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或自治区重大工程专项规划,着力在更高层次、更高起点上推进。建议自治区把湿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制定合理的退耕还湿标准,全力支持和统筹组织开展小白河、南海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保障沿黄湿地生态用水,有效解决湿地保护难题。建议支持老工业基地国有控股企业节能减排和矿山综合治理,支持包钢集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打造自治区示范企业。三是支持包头产业转型升级。建议自治区将包头的钢铁、铝业、电力、煤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列入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专项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重点支持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包头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园区。重点支持包头建设智能制造服务中心,推动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园区。支持包头建设长城遗址、麻池古城、阿善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公园,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针对亟待解决问题

有的放矢推进相关工作

王文杰(自治区政协委员,乌海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乌海市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针对库区水沙治理工作迫在眉睫问题,建议在国家和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中,重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开发建设、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开展库区清淤、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安排重点水利项目、实施环库区生态建设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矿山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区域性、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建议自治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推动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和交叉执法力度,为保护和改善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针对乌海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问题,建议自治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增加水权指标和跨盟市水权转让上加大对乌海市的倾斜力度。针对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涉及跨盟市、多部门等方方面面,目前尚未建立起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区域协同发展需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建议自治区强化组织领导,加大顶层设计,在探索区域间产业协同、技术援助、人才支持、园区共建、生态保护等方面,建立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乌海及周边地区协调发展。针对乌海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新兴产业规模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的现实,建议自治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在重大工业项目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乌海市相关项目纳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规划,为乌海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