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脱贫路上勇挑大梁当先锋

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的重要工作方式。近年来,来自我市各部门单位和旗县区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38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被选派到旗县区嘎查村任第一书记,他们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中挑大梁、当先锋,推动党的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让党的旗帜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强基层 让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2019年,昆区新光六村被确定为软弱涣散村,驻村第一书记赵俊从制度建设层面入手,不断完善村级议事决策程序,严格“四议两公开”,与辖区内哈业脑包派出所建立工作联系机制,畅通群众检举涉黑涉恶线索渠道,在增强村民对党组织认同感的同时,也坚定了村民坚定不移跟党走、努力开创致富路的信心。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为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驻村第一书记从严肃组织生活、加强党员管理、促进班子团结稳定、推动后进组织转化提升、完善基础保障等方面不断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几年来,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嘎查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组织力不断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提升,驻村干部与群众吃住在一起,干在一起,解决了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村民的埋怨少了,赞扬多了,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强产业 让贫困户走出贫困找到致富路

“除了土地分红的钱,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这样的好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劲儿了。”石拐区三岔口村民李师傅逢人就夸。李师傅和村民们都没有忘记,现在的好日子是嘎查驻村第一书记王小敏带他们奋斗出来的。驻村5年来,王小敏积极推动土地托管,参与的农户每户每亩分红559元,参与合作社打工的53名社员人均工资达到8000元,让三岔口嘎查集体经济收入从零起点到实现27.9万元。

“只有坚持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同步发展,才能让村民走上稳步致富的道路。”土右旗王西尧村第一书记李忠强驻村以来,筹资300万元帮助村里建成肉牛养殖场,又成功引入“千亩艾草”项目,累计雇佣村民4000余人次,为村民创造直接经济收入140万余元。

产业发展是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基础。驻村第一书记本着立足本村、发展特色、产业引领、智志双扶的发展思路,帮助贫困户制定产业发展项目,推动包联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农牧民合作社,探索新型经营模式,从根本上增强贫困户和贫困村的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心系群众 切实为百姓办好事实事

身处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第一书记不仅是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更是为民帮困解难的贴心人。他们俯下身子,用一件件扎扎实实的好事实事为百姓带去了幸福感和获得感,为自己赢得了赞誉和民心。

昆区新光四村第一书记杨斌在走村入户中,了解到梁云风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立即联系区残联等相关部门为其办理了残疾证,后又帮其申请了低保,让梁云风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九原区庙圪堵村驻村第一书记袁建光积极协调九原区卫计局为村里建了第一座卫生所,全面推动开展合作医疗;同时通过市政协争取到20万元补助资金,购进6台水泵,新打2眼水井、修建300多米的防渗渠,彻底解决了庙圪堵村看病和缺水两个多年未解决的难题。

达茂旗点素不浪村驻村第一书记贾震涛在得知贫困户郭栓平做膝关节手术花费近20万元后,立即联系达茂旗扶贫办为其报销10.08万元,还为因心脏搭桥手术致贫的胡凤英报销医疗费用7200元,为2户4人残疾户申请每人每年3504元补贴,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最迫切的难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几年来,驻村干部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把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当成自己的紧要事,一件一件解决落实,真正成为了百姓的贴心人。无论是在2018年7月,百年不遇的洪水突袭达茂旗和固阳县时,还是在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驻村第一书记们都冲锋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忠诚担当书写奉献真情,成为了村民们的主心骨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强先锋。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