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能人”王文成:让边墙村变强

盛夏时节,走进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边墙村,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纵横交错的水泥路,红瓦白墙的农舍掩映绿树中,膘肥体壮的牛儿“哞哞”地叫着,组成一首和谐悦耳的乡村牧歌。

然而,8年前的边墙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低矮破旧的小土房,湿滑不堪的泥巴路,穷的连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

当时,只要有些能力的人都要往外转移,只有王文成选择回来。

1985年,王文成迫于生计离开了边墙村,外出打工,也为了那份最原始朴素的理想——有朝一日,出息了,回来报答乡亲!

在边墙村,王文成勤劳致富的故事成了一个“传奇”,而回到家乡的他,还在继续着这个“传奇”。

2003年,王文成回到太仆寺旗开起了采石场,这一开,又是十多年。其实早在孩子到了学龄时,王文成就把家搬到了县城。后来,他也常常回到边墙村,看望年迈的父母。

2012年,回到边墙村不久,王文成又一次被推荐担任村委会主任。曾婉拒过多次,但这次,王文成认真考虑了这件事。

“说实在的,以前只琢磨着怎么经营好自家的日子,没想过当村官,现在大伙儿信任我,要不我就试试。”2012年8月20日,王文成清楚记得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这一天,他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挑起了边墙村村委会主任的担子。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文成当上村委会主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解决了土地重新分配的问题。

王文成在村民大会上,率先表态:“老父亲去世了,两个孩子考上了公务员,这三份地都拿出来。”乡亲们知道王文成没私心,谁都没多说一句,土地调整这事儿,大伙儿心服口服。

丈量土地、按户籍划分……一切在按部就班地推进着。在王文成上任后的第一个春天,边墙村完成了土地的重新分配,为后来的土地流转打下了基础。

随着王文成牵头成立的太仆寺旗昌祺红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边墙村涌现出一些养殖大户,发展牛羊养殖,吸纳入社村民114户、340户,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王文成总能抓住每一次机会,2013年,王文成从自治区给村里拿回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做基础,加上村集体收入和其他项目资金,王文成开始带领大家改造危房、硬化路面、安路灯、垒院墙、建公园……累计投资2100万元,街巷硬化12公里,安装路灯85盏,改建院墙32000米,580户农民危房改造并通了自来水。

乡亲们说:“金山银山,不如党支部这座靠山!”

王文成被称为“能人”,除了能干会干,还因为他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新班子成员自上任之日,积极开阔视野、主动转变观念,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因地制宜选产业,跑资金、跑项目,围绕发展葵花产业、马铃薯种植产业、中草药产业、光伏产业以及农家旅游产业等,走出了一条符合边墙村实际的脱贫道路。

王文成看着乡亲们日子越来越好了,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又有了新点子,通过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俗体验、特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俗旅游示范村,推动乡村振兴。

2016年,在王文成的带领下,边墙村建起3万多平方米蔬菜交易市场,建成育苗基地350余亩,年输出各类苗木达120余万株。

王文成还率先成立了太仆寺首个中药材协会,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种植黄芪、射干5000多亩,带动50余个贫困户增收。

截至目前,边墙村全村所有贫困户人口全部脱贫,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2000元到现在的18000元。

群雁高飞头雁领,对边墙村的乡亲们来说,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王文成就是雁阵中那只带头飞行的大雁,引领了整队大雁的飞行方向和队形,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

[责任编辑:吴莹]